2017年11月,笔者作为广州市第八期卓越校长培训班“领导课程教学”小组成员到青岛、大连、重庆的若干所中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深度跟岗学习。通过对比四地中学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地域特征、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生源状况及学生的兴趣、需要等,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审视四地中学在课程构建、课程实施、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一、普通中学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构建随意化
课程构建功利化、短视化。不少学校的课程构建停留于根据上级评估或检查的需要构建名目繁多的校本课程应付迎评、迎检,一阵风,做不到紧扣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生源状况及学生的兴趣等因素构建课程。课程构建随意性较大,来不及经过充分的考虑、论证就匆忙上马,事后容易因为难以具体实施而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课程实施碎片化
课程实施缺少整体规划,简单拼盘,表面“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实则“彼此隔离,缺乏互通”。学科各自为政、缺乏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综合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两张皮,无法与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有效配合,缺乏清晰的价值追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雷同化
出于宣传的需要,不少学校课程越开越多,校本教材的开发名目繁多,号称少则提供几十门课程,多则上百门课程。表面热闹,实则杂乱无章,缺乏主线,内容重复雷同,针对性和连贯性不强,离高效愉悦越来越远,离减负越来越远。
(四)课程评价单一化
受社会大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竞争,过分重视纸笔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其他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是辅助,发挥不出更大作用。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一)课程构建:理顺关系
1.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和基础是国家课程建设
“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领导共处一个系统,共同创造一个互动对话的课程整体。“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学校课程建设不仅是进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和基础依然是国家课程的建设。
2017年,教育部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次高中课程的修订,连同2017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一道,成为自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大事。从原来的一纲多本到现在的国家统编教材,再次明确向学校发出了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这一讯号。
2. 学校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是一定区域的学校,区域之间在社区环境、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区域的具体性。不同学校学生有不同的来源,学生经验、基础、个性和兴趣都有所不同,这是学校的个性。即使同一所学校,学生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需求,这是学生的个性。
理想的课程建构应该是针对这些“个性”,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从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到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在国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孩子发展的需要进行校本化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的迫切需要。强调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性,不是脱离国家、地方课程计划,而是基于学校现有资源的有效落实,实事求是,是忠实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创造性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要素结构优化,以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课程实施:整体规划
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校课程建设成一个完整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科课程内部充满活力是学校课程管理实施中必然的行动逻辑诉求。
1. 有清晰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价值追求往往通过其办学理念、课程愿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尤其是通过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具体化。核心素养是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是学校课程建设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课程总目标制定的直接依据。
2. 有配套协调的实践设计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强调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