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游戏是悠久灿烂的中国民间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沉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可以说每一个民间游戏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每一个游戏都沉淀着朴素的教育智慧,因此,岭南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宝贵资源库。
一、制定课程目标,搭建框架体系
(一)制定课程目标,分类筛选游戏
岭南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而多元的,我们通过深钻教材和文献,对岭南民间游戏进行了分类整理,制定了岭南民间游戏总目标,及分级目标,并根据内容性质把岭南民间游戏归纳为四类:
1. 体育游戏类:此类游戏玩法多样、灵活多变,锻炼幼儿大小肌肉,发展幼儿动作,强身健体。如“滚铁环”“斗鸡”“跳房子”“赛龙舟”等。
2. 语言游戏类:此类游戏讲究格律、语句押韵、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幼儿通过童谣游戏学习粤语,增强粤语表达能力。如“老鼠笼”“呈沉剪”“捉蜻蜓”等。
3. 艺术游戏类:在轻松活泼、地域特色浓厚的音乐中学唱粤语歌曲、玩游戏,陶冶情操,培养艺术表现力,体验南粤音乐的特色和魅力。如“跳飞机”“何家公鸡何家猜”“落雨大”等。
4. 益智游戏类:把一定的逻辑或数理化原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锻炼幼儿脑、眼、手协调能力,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能力。如“七巧板”“五子棋”等。
(二)搭建课程体系,凸显游戏“玩”的特性
陈鹤琴说:“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在制定课程总目标及分级目标后,我们在以四个类别为基础搭建课程体系时,确立了构建课程的理念:基于游戏的基本性质突出游戏“玩”的特性,在岭南民间游戏教学实践中遵循:“内容简单、形式有趣、过程好玩、效果显著”的原则,实施游戏教学。
二、玩转岭南民间游戏,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我们遵循构建主义以“学为中心”教学理论,在模式构建中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幼儿为中心,教师是学习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实践中我们把构建主义理论和游戏教学特性有机结合,变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构建新的游戏经验。
按照游戏教学“内容简单、形式有趣、过程好玩、效果显著”的理念,我们认为一节游戏教学要做到效果显著,必须做好教学环节中的三个要素:游戏情境创设、游戏形式运用、游戏过程优化。首先游戏情境创设是基础,用游戏的情景吸引幼儿,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其次游戏教学形式要生动有趣、灵活多变,才能调动幼儿学习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游戏过程还要紧凑、层层递进、做到最优化,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觉得“好玩、有趣”,保持游戏的参与热度和激情,做好以上三个环节要素,一节效果显著的游戏活动就生成了。
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尝试、验证,在遵循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定位了幼儿学习主体的角色,教师支持、引导角色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好玩、有趣”的“岭南民间游戏教学六步法”,其中包含四种教学模式:
(一)“玩”转岭南体游,构建“运动竞技型”教学模式
岭南民间体育游戏是岭南民间游戏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探讨岭南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成为岭南游戏实践的重要内容,我们以体游中的 “跳房子”“ 滚铁环”“斗鸡”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游戏为案例,进行案例研究,构建教学模式。
运动竞技型:该类型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对岭南体育游戏动作技能的学习、锻炼,即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引导幼儿学习游戏玩法,练习动作技能,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竞技比赛中,挑战难度,提高动作技能。
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投入到热身运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