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实践中“五个环节”互不衔接、缺少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要把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统筹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设计和实施。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按照各自学校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培养目标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使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形成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综合发挥育人效益。
3. 有适切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就像为学生的发展搭建的的精神骨架,骨架搭建得是否均衡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样态。由于学校之间文化、资源等条件的差异,国家和地方的课程结构均无法替代学校的课程结构设计,通过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使之更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凸显学校发展特色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的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重在整合
随着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各类专题教育纷纷走进课堂,各种门类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减”负的呼声中,学校的课程体系越来越膨胀,不知不觉做起了“加法”。在国家课程建设的框架下如何让课程更有效以实现从“加法”到“优化”的转变,实现更深层次的“减负”和提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整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1. 宏观层面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有意识地打破学科本位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形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具有内在相关性的、重复的、交叉的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尽最大的可能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习总量。
2. 中观层面
学生的学习由多门学科的学习共同构成,每个学科的学习虽由同一学生主体来经历,但它们的教学过程是相互独立、封闭的。零碎的学科知识生硬地嵌入或独立地储存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会增加学生拥有知识的数量,而不会增加学生知识学习的质量。学生整体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结构是学生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式学习来自主构建的,而非由各学科的知识、方法、价值等学科元素拼凑而成的集合。
“整体的识知不是简单的各体部分知识的聚合”。不同学科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的需求,这种需求表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参照的积极性张力。进行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相关联内容的整合,通过课程整合使不同学科课程思想之间相互渗透正是促进这种张力释放能量的线索。
3. 微观层面
同一学科课程内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尝试以地方指定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对多种教材版本进行“剪裁”,作学科教材内的统整。或是对国家指定教材进行削枝强干,使学科最核心的知识竖得起、拎得住,尝试在学科内做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的统整。
(四)课程评价:多元评价
我国一直有着重视考试的传统,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主要是以分数作为指标,除考试之外,其他评价方法未能在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2017年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为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学校不妨尝试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大规模评价与日常性积累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方法对不同的课程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对校本课程中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采用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以及大规模测试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对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内容则采用定性评价、过程评价、日常性积累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也尝试将一部分评价的权利交回给学生,老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小组他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行为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达到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目的。
新时代的教育,知识从结果与终点,变成了条件和起点,学校将越来越与运用知识展开创造相联系;伴随着新中考、新高考改革,学校课程建设理应聚焦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名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提高,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生存以及对学生的主体生命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明显的“发展性”特点。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