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对于每一次课外作业的讲评,不少教师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师为主讲授、评讲的方式。这样的讲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讲评效果。对此,我们尝试根据试卷的难易情况、学生完成情形采用不同的讲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错例欣赏与放大
对于一些作业中的典型错例,在作业下发之前,教师有必要先进行全面的了解、统计与分析。对于其中的一些错例,可以适时进行欣赏与放大,以加深学生印象。
例如,在《克,千克,吨》单元测试时,测试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小明的体重是30( ),参考答案:1. 克;2. 千克;3. 吨。”本以为这一道题学生会全对,没想到,居然有不少学生选择第1个答案“克”或第3个答案“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三个质量单位“建构”得还不够牢固、有效,使他们在完成时没有联系实际加以理解。基于此,教师到市场去挑选了一大一小两个鸡蛋,做了一个课件(5辆货车,每辆车身标明“载重:6吨”),开始了特殊的评讲过程:
师:我们不仅要做学习的小能手,还要做生活的小能手。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猜得最准确?
师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较大的那个鸡蛋,问:这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生:这个鸡蛋大约重50克(因为教材中有学过,同学们大都还记得较清楚)。
师又从抽屉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较小的那个鸡蛋,问:那这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约重40克,有的说约重30克。
师:老师昨天特意去市场挑了半天才找到这个超级“小”的宝贝鸡蛋呢!老师已称过,大约重30……
生:30克。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对。下面,老师继续考考大家,有一个运货车队(边说边投影显示课件:5辆货车,每辆车身标明“载重:6吨” ),一次能运多少东西?
生快速地回答:30吨!
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还真是口算高手呢?(学生显露得意之色)
师:可是,昨天晚上,不少同学把老师吓了一大跳呢!请看(教师边出示学生所做选择题情况,边展示较小的那个鸡蛋),有这么轻的人吗?重量为30克!
学生大笑。
师:再请看,也有同学选择“小明的体重是30吨”,就象这样的货车来运,要5辆才能拉得动的,有这样重的人吗?
学生再次大笑。
师:感谢选择“克”和“吨”的同学,为大家带来了笑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
……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同学们对这一讲评环节记忆犹新。
二、优处汇报与展示
每一次的课外作业,总有一些同学完成得比较好,教师可叫这些学生说说自己完成得好的原因,供大家参考。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试题,不少学生往往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学习知识,探求解决之道,这样的解决之道往往极富个性。因此,在讲评作业中对这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也可以让他们介绍自己在完成一些难题时的思考过程。
例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一道这样的选做题:
已知:
a+a+a+b+b=54,
a+a+b+b+b=56,
则:a=?b=?
有不少学生解答正确。教师经过个别了解,学生主要有三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凭直觉,五九四十五,“a”与“b”应该在9左右,或比9大一些,于是分别用9、10去试一试,把“a”看作9、10,结果,一会儿就试出:a=10,b=12。
方法二:将这两个算式上下认真对照,如下图下划线所示:
a+a+a+b+b=54
a+a+b+b+b=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