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中一直重视对学生积极情绪的激发。首先是自己在进入教室前,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好自己的积极情绪,微笑着进入教室。其次是在课前三分钟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讲小故事、做小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活动,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再者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包含古今,涉及中外。每一篇选文,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中国的或是外国的,都有其写作的背景、趣事和背后的创作故事等。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常采取激情激发法、游戏激发法、创设情境激发法、故事激发法、辩论激发法、赞美激发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创设积极情绪的良好氛围。在积极情绪的氛围中,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心思放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才有保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学第一次课特别重要,我一般不立即讲课文,我针对年级、专业等实际,要么讲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从《诗经》的《关雎》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从屈原的《离骚》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古代形容美女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戴望舒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丁香姑娘,总之,我让学生在几千年的诗词里漫步一遭,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要么给学生读《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努力的意义》等,在对学生的提问中让学生思考到世间走一遭意义何在?明确生命的意义,奋斗的目标。我常在学生或兴奋或思索的时候下课,从学生的目光里,我知道第一节课是成功的,我已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俗语说得好:要做好一件事容易,难的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在语文课堂中,让一节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每一节课都受学生欢迎。为了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我尽量翻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尽量扩大一节课的趣味和知识含量,做到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与参与性有机结合。如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时,我先从《三国演义》介绍起,讲了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两个小故事,介绍了周瑜和小乔才子佳人的美满结合,还讲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然后叫学生读小说讲故事分析人物性格,效果就非常好,整个课堂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成了视听盛宴,成了一种竞赛,一次游戏。如讲杨绛的《老王》,介绍完杨绛先生,我问学生:“杨绛是一位女性,为什么大家叫她先生?”学生议论纷纷,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布置学生查阅杨绛的著述,联系冰心也被称为先生的事例,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再去查阅杨绛的先生钱钟书,介绍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围城哲学”,然后让学生读《老王》,感受老王憨厚诚实、淳朴善良又悲惨的身世。总结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要珍惜现在,珍惜老王做梦都梦不到的幸福生活。
四、创造积极的体验,让学生乐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体验主要指的是积极情绪体验。给学生创造机会体验成功,是一种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追求师生共同的感官愉悦和心里享受,其实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师生共鸣的艺术境界,这对于课堂是非常有益的。作为一个学生,谁不喜欢这种既令人愉快又能让自己学到知识的课堂?作为老师,在愉快的环境中教学,那课堂就不再是一个负担、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了。
教学是交互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除了要调动一切感官,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外,还需要提供平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学习。如在中职语文的选文中,应用文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如果按常规去讲课文,像演讲稿、计划、总结之类的例文,容易使学生厌烦。对此,我先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先写一篇此类文章,然后对照例文,修改自己所写应用文需要补充删减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然后选学生代表上台说,大家来评。或者,让学生分组竞赛,大家写一篇同类型的例文,从小组中各选一位代表上台朗读,然后大家评议。在评价时要注意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后,他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积极体验的积累,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学生快乐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证明,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能有效提高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