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体均为抽象的名词,比如(3)的本体为“审判制度”,审判制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无从得知,可是将“审判制度”和“动物”联系起来,再加之以“无法把它杀死”“住的地方太深”等喻解的说明,读者心目中便有了一个如洪水猛兽般的形象出现。再比如句子(4),在理解“城市”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总会有很多既定的印象,比如繁华、拥挤不堪,而喻体“容器”则指向城市中承载着太多事物,让人读完之后脑海中浮现出喧嚣的画面,却又忍不住被心头的孤独感侵袭。由此可见,本体和喻体之间是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喻体是特征的传递者,强化本体某一方面的属性,并引导我们去接受这一方面的特点。
2. 言简意赅,具有反映社会文化意识的功能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提到:“隐喻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练,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修辞的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它却受更深层的因素制约,那便是人们的认知。因此在隐喻句中,一个简短的词便可以替代冗长的陈述,或者很容易让读者理解复杂的事物或概念。
(6)“总的来说,我这个人属于低调的,闪光灯习惯不来,更适合陪同凉拌生菜丝啦薯片啦威猛乐队的小角色啦。”(年轻男子高桥对玛丽说)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7)大凡物体都处于移动途中。地球也好时间也好概念也好爱情也好生命也好信息也好正义也好恶也好,所有东西都是液体的,过渡性的,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以同一形态滞留于同一场所。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黑猫宅急便。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以(7)为例,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人很费解。“宅急便”是日本的物流运输企业,因为它的商标是黑猫亲子,所以又名“黑猫宅急便”。将“宇宙”和“黑猫宅急便”联系在一起,其实与上文中提到的“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以统一形态滞留于同一场所”,也就是说宇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前行又不断改变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的简练性是以人们的知识储备为依据的,正如“宇宙”和“黑猫宅急便”,人们不会立刻想到这两个概念相关联的所有特征,而是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人们对两个事物的概念进行分析,潜在的特征通过人们的联想才会突显出来。因此,隐喻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反映和传播的功能。
3. 标新立异,具有语言创造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的“替代论”是基于隐喻的相似性而提出的,而理查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几乎所有的隐喻,某些相似点往往不过是表面上提供转置的基础,而媒介对主旨的特殊的修饰作用却主要来自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而不是相同点。”也就是说,隐喻句的修辞性,来源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冲突,特定的语境是维持句子稳定性的前提,隐喻的创造性功能,就是理解两种意义冲突的过程。
(8)流言还都有些云遮雾罩,影影绰绰,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
——王安忆《长恨歌》
“流言”和“哈了气的窗玻璃”没有相似性,但是王安忆用隐喻将两者联系起来。经过理解之后,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相似的地方,只是我们原来没有意识到。这个“原来没有意识到”的觉醒,就是隐喻创造性的意义。
(9)圆顶礼帽是一道河床,而在萨比娜眼中,每次流过的是另一条河,另一条语义之河:同一个事物每次激发出不同的含义,但这含义中回响着(像回声,像一连串回声)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每一次新的经历都会与之应和得更为和谐,使之更为丰富。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没有给我们提供解读,我们怎么都想象不到“圆顶礼帽”为什么是“河床”,但如果读过原著的人便知道,这顶礼帽是萨宾娜生命乐曲中的一个动机,一次又一次地重现,每次都有不同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像水通过河床一样从帽子上消失了。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巨大的意义冲突,所以读者才能在阅读中找到无限的乐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的修辞作用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甚至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交流和思考方式。如果说隐喻是将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的话,那么我们的感知、思想以及意识本质上也应该是隐喻的。这样说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类思考的工具,这就是理查兹提出的“隐喻无所不在原则”。尽管我在文中只围绕隐喻的修辞功能作出讨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隐喻”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议题。在聚焦于修辞所起到的作用背后,我们不能忽视隐喻在人的思维和认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