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必备的一种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而且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历来语文教学都很重视作文教学,然而,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我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
一、生活作文和模式作文的区别
当下,小学生写作“模式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许多孩子写作文时喜欢“捡便宜”套用模式。学生接触生活的机会少,有用信息量不够,写出的东西自然没有新意,又多采用电脑等工具进行交流,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没有真情实感,写作文时造成了 “无话可说”的局面,对于考试来说,也就缺乏竞争力。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作文作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为了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畅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思绪能在开阔的意境中自由驰骋,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封闭式”命题作文教学法,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生活化作文是指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作文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着眼于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喜爱写作、主动表达的愿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而作文教学策略,是指教育者为了达成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
生活化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体验生活化。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真人真事,所表达的是学生对真人真事的真情实感。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其对生活的体验才能是真实的。
二是事件生活化。即作文所叙述的事件有生活的基础,让人看了以后会认为确有其事。学生作文允许“虚构”,但“虚构”的事件必须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既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
三是人物行为生活化。即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动作行为,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有的,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有其人。
四是细节描写生活化。既作文中的某些细节,是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反映,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二、学生作文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一)广泛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习作中张扬个性,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在大声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才有激情洋溢笔端。书刊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各种需求,而且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更有助于我们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把阅读的触角伸向跟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校园环境、广播电视、日常对话等到处都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都可以当作阅读的对象。我们在学校里、社会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宣传栏,如果留心阅览的话,宣传栏中的很多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好材料。
(二)仔细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素材,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