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定格在学生的头脑里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集体精神,提高他们和别人的合作交往能力。
(三)展开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创造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诗、童话、小说等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想、幻想、假想、梦想来写作,让这些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随想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写自己想说的话。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望高,好奇心强,喜欢无拘无束地去思索去想象。我们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想象的个性,促使他们写出一篇篇具有独立性、创造性、个性的文章来。如人教版第五册《积累·运用六》的习作是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上学路上的景物,写上几句话。学生刚写的时候语言干巴巴的,经过指导,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有一位学生写道:“早晨,我迎着朝阳上学去,路两旁的一棵棵树木好像一个个哨兵,显得很精神。阳光照在绿叶上,一片片绿叶闪着光亮,微风一吹,绿叶沙沙地响着,仿佛唱着一首欢乐的歌。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我说:‘你好!祝你学习进步。’啊!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赶紧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我要利用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这位学生先描写了大树,又写了鸟叫,由此联想到学习。可见,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学生作文是就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习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不断写作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著的追求。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学习。
“成功”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动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教师要切实对学生的习作负起责任,树立宁可写好一句写好一篇,不要乱涂十篇的观念。当学生的真实情感得到老师的肯定时,方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悟出习作方面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以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是很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只要我们坚持对质量差的习作不持否定态度,尤其对比较差的习作中能展现其个性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理解,同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教他们修改,就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习作水平的提高总是伴随着习作积极性的提高,这种以帮助学生获得习作成功体验、提高学生习作积极性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体现,从学生异彩纷呈的习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视角的学生习作。
新课程理念把评价不仅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最终靠近或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更把评价过程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因而,在组织学生参与习作评价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本身丰富的课程价值,努力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一是指导自我欣赏。倡导学生在自我反思更正的同时,先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欣赏并勇于展示自己的好词、好句和个性化表达体验,积极与同伴分享。二是引导同伴欣赏。在同学之间展开作文互阅,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同伴习作的优点,作圈画标记,写体会旁注,提出改进不足的建议或形成激励性评语,作出针对性评价。三是倡导家长欣赏。遇到学生写得比较成功的习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把老师或伙伴们批阅后的习作带回家,与亲人共同赏读习作,研读评语,留下寄语,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激起家长对孩子习作的更大关注,激发孩子再创造佳作的内在热情。
最后我想说: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尚且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