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及无限网络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图腾时代出发,已经走过了文字时代,现在进入图像时代,或者说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育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一、美术教育变革的现代性
(一)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但仍然很不成熟,我们必须谨慎接受。必须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即哈贝马斯式的现代性重建:将理性赋予主体以认知与实践能力,而将理性的运用则以自由为社会条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在对待现代主义方面,要扬美术教育对待意义与价值的理性之长,也要避美术教育过度重视“单一、封闭、片面”之短,而在对待后现代主义方面,我们要扬美术教育对待创意与技术的感性之长,也要避其“无序、肤浅、碎片”之短。
(二)美术教育变革的现代性
“多元·开放·融合”,综合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长,也避免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短。它是哲人对后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的理性判断,也是人们面对后现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而设定的方法论。
1. 多元:共生的教学观念
多元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词汇。多元文化,在社会科学中,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或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体或共同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及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多元文化,决定了文化之间的彼此平等、共生与互促的关系。
不难看出,所谓“多元”,就是反对“二元论”的分离与对立、反对中心主义、坚持“共生”的哲学。“多元”,就是将彼此相关的多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将彼此之间的关系视为平等与共生的关系,将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方式,视为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基本存在方式。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是多元教育要素互动、对话的过程,有众多的“共生”关系。比如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美术学科与非美术学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活动等,这些要素之间,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也是没有中心的;他们互不排斥,更不对立。它们是平等的,相依相伴的共生关系。
将传统的师生关系变革为主体间性关系,是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表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将师生关系视为主体间性关系,意谓教育要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与发展性,就意味着必须生成出“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多元练习”、“多元评价”等等。
2. 开放:联结的教学方略
开放,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科学的概念,描述了一个有物质交换又有能列交换的系统。根据普里高津的耗散理论,当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的状态,通过其自身的调整和变化,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某种新的状态,使系统得以更新与进化。
所谓开放,就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与处理问题,它与将人为割裂、孤立、封闭的事物联结起来,使思维与行为具有贯通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放,具有反教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特征。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既保留了现代主义理性思维对意义强调,也保留了后现代主义崇尚的无边界思维的优势。
开放,于教育而言,就是将相关课程、相关经验、相关知识与相关价值视为共生关系,并在同等看待的基础上,消解边界——消解课程之间的边界,经验之间的边界、知识之间的边界、价值之间的边界等,并将彼此联结起来。
开放的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将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教学思维,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开放。
一是开放的教学目标:不能拘泥于单一的美术教育目标,必须与已设定的艺术教育目标相结合。
二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漫画、卡通、计算机美术等流行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