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开放的教学策略:有用即经验,有用即策略。
四是开放的教学过程:为尝试提供平台,为失败给予时空。
五是开放的教学评价:实施整体评价,差异评价与延时性评价。
3. 融合:整体的教学效应
融合不是“拼凑”的结果。融合就是完整、圆满、圆融。实现教学的融合,不是去刻意地建立教与学的人为联系,而是去寻找教与学的本质联系,即通过对背景、经验、知识等构成部分或要素的添加与编排,使其成为一个更完整的,和谐的或统合的存在和实体。融合必须是整体性的,必须是有序性的,必须是最优化的,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对学生各学习要素的同等尊重。
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的整体性、效果的整体,评价的整体。
融合的教学样态,没有一个标准,更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体现多元要素并重的原则,课程内容贯通原则、学习过程的融合原则。
目标的融合: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预设,是全面的考量,但又不是全面的要求。目标预设既考虑学科知识目标,还要考虑学科育人目标,但更考虑的是依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基础而确定的教学目标。
内容的融合:教学所选教材及内容,包括本学科的相关内容,也包括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更包括体验内容或实践活动内容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必须为达成课程目标而努力,也要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知识主线相一致,也要与学生的基础能力相一致。
教学过程的融合:教学的流程,要切合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学过程要与学习的设施设备的条件、学生学习的基础性与学习积极性相结合,在高效推进与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平衡。
评价的融合:教学的评价要与学内容的难度相融合,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融合,使评价具有针对性与激励性,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美术教育变革的教学样态
从宏观层面上看,教学必须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要素进行共生性理解与平等性看待。从中观层面上看,教学必须将教学资源、学科内的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社会社会活动等联结起来,从微观层面上看,教学必须依托脑在认识和体验世界方面的复杂功能和巨大潜力,实现教育的整体融合效应。下面介绍基于脑科学内容联结学习理论,此基础上构造具有“多元·开放·融合”现代性意蕴的教学样态。
(一)基于脑科学内容联结的学习理论
教学就是创造学习的联结,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凯恩夫妇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教学不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使课堂达到“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放松的警觉状态”与“积极加工状态”。
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把信息从书本和黑板中移开,把知识带入学生的真实经验中,邀请和鼓励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去经历以及重新创造出合适的信息。
放松的学习警觉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具有个人的学习的兴奋感与学习安全感。在增强容忍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的同时,去探索新的思想和联系。
积极学习加工状态——引导学生在反思和理解中学习,获得一个更全面的洞察。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在做什么,而在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二)美术教育变革的教学基本样态
美术教育变革的美术教学,其实质是利用美术课程及美术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与表现”、“审美与理解”、“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主题与流程)
“我与自然”融合取向的美术课堂教学样态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理解美术学科知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相关科学学科知识的回顾,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也包括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激发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与社会”融合取向的美术课堂教学样态
通过组织学生欣赏戏剧、故事、舞蹈,音乐作品与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国内外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动态,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相关的人文知识,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或综艺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
“我与自我”融合取向的美术课堂教学样态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非语言的美术表达方式,通过自画像的形式和创作综艺作品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希望、恐惧、探索、情意、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