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除了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上,还应体现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如在上四年级《桥》一课时,我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电脑室上网,了解家乡的桥的历史故事,了解著名的桥,了解最新的建桥技术等情况,并整理成文字资料,做好相应的课件,课上,让学生自己谈谈喜欢什么样的桥?你想象中的桥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那些著名的桥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读课外书,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詹天佑》(人教版12册)时,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詹天佑以及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或者查阅有关书刊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他们积极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课堂效果良好。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受到更多的启发与教育。还有对语文教材中节选的中外名著,如:《草船借箭》《景阳冈》《将相和》《猴王出世》《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鲁滨孙漂流记》等课文,课前也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看有关的原著。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观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从小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发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每星期摘录自己喜欢的三则新闻,并利用班、中队会课开展“小小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由于课前做好收集资料的准备,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就肯定得到开阔,从而在学生参与活动中,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二、在语文课堂中联系生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走进了生活的“万花筒”。阅读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恰好包括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问题等。它的主题的设计和实践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因此,语文和综合实践的整合必须拓展空间,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生活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开展“五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