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全国卷试题的命制是依托教材但高于教材,并善于挖掘中学历史教材知识的缺漏点或断裂处,一些隐性知识或线索有时反而是全国卷试题比较青睐的考查角度。我们仅以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中国史部分的考查内容为例,就能发现以下一些典型的属于教材缺漏的或者隐性的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外戚干政”(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25题)、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25题)、“韩愈对儒学复兴的贡献”(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0题)、新中国初期的“统购统销”政策(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5题),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敏锐捕捉教材知识的缺漏点或断裂处,并及时、适当的拓展教材知识的宽度,既可以立足现有教材,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对、甄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也可以到教材之外去精选利于达成课标要求的可靠素材,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的论文著述,甚至是历年高考的经典试题的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质的优化与改造,为学生深入、系统的学习提供支架或者架桥铺路。
一、汉初为什么会“愚蠢”地实行郡国并行制?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开篇写有这样的话,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警醒深思: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前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针对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就经常会听到有学生将其指责为“愚蠢”之举,并因郡国并行制的实施酿成了后来的“七国之乱”,又武断评价这一制度除了容易造成内乱,一无是处。——但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郡国并行制,人教版教材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过多展开。而学生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仅根据教材上的只言片语而武断定性,怎能保证不是片面的认识,甚至是“坐井观天”或“盲人摸象”呢?这不正是典型的缺乏“史料实证”意识吗?若用钱穆先生的标准来看,如此“浅薄狂妄”的对历史随意臧否,可谓对本国历史全然没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岂能滋养出真正的家国情怀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搜集整理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来弥补教材过分简单化叙述的不足。
材料一 秦朝既经灭亡,封建政体的反动力就要大张其焰了。原来当时的人习惯于封建,普通人的心里,差不多以为列国分立是当然的。秦国的统一,不过是个变局,秦始皇、李斯等,对于这个问题,却要算先知先觉之士。暴力一过,总得回复到原状的。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
材料二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为笼络韩信、彭越等人,合力击败项羽,先后分封了七个诸侯王,史称异姓诸侯王。……他们为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立下卓著功勋,并拥立刘邦即天子位,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异姓诸侯王,占据了关东的广大区域,大体上相当于战国末年的六国故地,西汉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地区,仅限于关中、巴蜀和河南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了干弱枝强的态势。……为控制全国局势,巩固新生政权,刘邦在吕后、萧何等人的策划下,采取非常手段,先后以谋反罪逐一铲除了六位异姓诸侯王。……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暂时还不具备控制全国的能力,同时又主观的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是因为秦没有分封子弟为王的缘故。因此在被铲除了异姓王的故地,陆续分封了自己的子侄为王,希望他们能够藩屏汉室。前后被封的刘姓诸王有九位,史称同姓诸侯王。刘邦又恐异姓势力再起,因此和群臣以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设问: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思考汉初统治者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