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任何伟大的人物、有前途的人才莫不是在书籍中孜孜不倦,可见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规定学校要有自己的图书馆,且较好的小学馆藏要求最低生均最低30本,根据《图书馆(室)藏书量》图书馆每年要剔旧更新图书,一般每年新增图书比例应不少于藏书标准的1%。这就是为孩子们创造有利的阅读环境,也是培养阅读的最好场所。现在社会知识量太过丰富,除了书籍知识外孩子们可以从更多的地方获取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孩子爱玩,也不喜欢枯燥单一的活动方式。阅读要怎样培养才能更被孩子们接受何?培养阅读的形式要有趣多样,才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培养的方法如果有选择、有目标、适合孩子理解的深度,就能更易培养出良好的习惯阅读。阅读的形式与方法要循序渐进,是加深巩固和阅读习惯的必要途径。读一本书,读十本书,读一百本书,到读成千上万本书,慢慢形成读书的习惯,修养自身心性,慢慢开始培养孩子们从内到外散发的书香气质。
一、师生共读一本书
师生共读同一书的引导与发现,分析与解惑,兴趣与喜爱。我校语文科组每学期都会开展课外书籍的阅读课,课堂内师生共读同一书,这已成为我校的常规。阅读课程的书目经过精心的挑选,不但适合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也是同类书较有代表性的。从绘本故事到桥梁书,从唐诗到宋词,从现代文学到文言文,形成一系列由简入深的阅读链接,孩子们易于接受与掌握。在课堂内教师们不但能有目的有、技巧的引导,帮助孩子们找到书本中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感受书中的趣味,还有抛砖引玉的本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更深入的阅读感受,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渴望。在与低年级的孩子共读的绘本故事《我的爸爸》中提到:“我的爸爸真的很棒!”就让孩子们在书中找一找为什么会感到很棒?具体表现在哪里?就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阅读,并从文中找到解答的能力。在唐诗《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先请孩子们略读一遍,先找到不理解新字,再说说对他的理解,然后看看注释我们说对了没有,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解与注释相合来解决问题。在说到词组“烟花”的时候与孩子描述那阳春三月雾气中那若隐若现梦幻般的花色,培养学生想象与感受诗意的立体形象,由点及面的通过全文理解,对诗人当时又羡慕又伤感的情怀感同深受,培养古诗的欣赏能力,最终达到让孩子爱上读古诗的目标。
二、名家面对面座谈,横与纵的切入口
在校园里进行“名家面对面”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著名的作家,聆听到作家创作的经历,也学到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令校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激发了同学们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和写作的热情。来我校的作家有花婆婆方素珍、杨红樱等。在花婆婆方素珍的名家座谈中,花婆婆以幽默的语言,动情地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交流了写作感受,言传身教,教授给同学们许多好的方法。她告诉同学们其实写作并没有那么的困难,只要多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每位同学都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品。在精彩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地发言,追问她的写作秘诀,围绕阅读与写作提出了经许多有趣的问题,“花婆婆”也以她妙趣横生的话语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小听众,并赠送写着签名的书籍给提问的同学。台上台下始终洋溢着互动的激情,师生无不沉浸于花婆婆方素珍的满身书香、满腔智慧中。孩子们不但对《花婆婆》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解读,也对“花婆婆”方素珍的其它著作有了解,而这一系列桥梁书也成功的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希望阅读的感觉弥漫心扉。
三、书籍漂流的港湾,班级读书角的建设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第三空间”。照他的说法,“第一空间”是家庭居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单位,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间如酒吧、咖啡馆、图书馆、公园等等是“第三空间”。在2009年,国际图书馆界郑重提出了一个命题:“作为第三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