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把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核心素养,笔者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操作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力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法治意识
培养法治意识,不能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抽象表述和以生活事例简单论证的道理的传授,为了避免枯燥的知识点的教学,课堂实操中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和认知规律等,巧妙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谈话法、阅读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选择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交流分享,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七年级“生活需要法律”时,课前布置学生分工合作,搜集典型案例和素材,完成自主探究内容:列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假如没有这些法律,生活会怎样呢?在课堂上分享与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有效信息加以提升,并及时对学生发言时存在的误区加以纠正,引导学生感悟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尊崇法律;学习“法律保障生活”时,可结合案例“某学校的初一学生小李(化名)放学后,遭到外校多名学生围殴,还被迫下跪并自扇巴掌”,以“你希望小李如何做”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续写案例,然后对续写的案例再进行交流与分享,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体味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感受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体会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转变学习方式,无疑会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和课堂实操的难度,也会带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挑战。但却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真正获得感悟,实现知识内化。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竞赛等,引导学生自觉学法遵法守法,树立法治意识,提升法律素养,敢于并善于和违法行为作斗争,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
二、在情境中引领道德认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恰当利用生活情境推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根据情境解决问题的探究热情和动机。例如,学习七年级“共奏和谐乐章”时,创设生活情境:“学校要举行文艺汇演,小陈同学将代表班级表演节目,本周六要进行节目的彩排,但她爸爸却安排她去辅导机构进行数学辅导,为此,小陈感到非常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做?”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辩论,进行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对接,最终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理 ,在两难问题的选择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领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从两难的选择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巧妙利用社会情境、现实情境拓展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产生体验共鸣。学习七年级“青春有格”时,为让学生明白青春有格,行己有耻的道理,针对当前共享单车的运营管理问题,如一些蓄意破坏共享单车二维码或车辆设备,导致共享单车无法正常使用,或共享单车乱摆乱放,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及他人出行等社会现象,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