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渗透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培养理性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是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综合性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帮助学生尽快逐步从模糊到清晰地找到人生目标,学会有效地规划人生,在初中阶段给学生搭建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也能满足适应社会、融入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并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对接,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
初中生由于知识、能力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学业的合理规划、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问题缺乏科学的认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就是针对初中学生这种特定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展开的,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更加突出了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关注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态度以及责任担当,关注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简单灌输理论知识,接受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是学生寻找自我发展路径的过程。教师应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究活动形式,力求既能贴近学生,引发学生渴望学习的热情,又能有一定的思想性,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化,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内化知识。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的起步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七年级“发现自己”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喜欢自己吗?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我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意义?我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方面,分小组开展“我是谁”的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全面对自己进行剖析,理性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主观愿望等,认识和发现个人价值,并与同学互相分享感受,引起共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优势不足、价值观和学科兴趣,学会自我的探索和生涯规划,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又如学习七年级“少年有梦”时,可组织学生表演小品“20年后的同学聚会”,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亲身演绎未来的自己,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激励自己,初步对学习、生活和人生进行规划,更好地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在课后拓展方面,还可布置学生编写“我的人生剧本”,要求学生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经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进一步理性思考人生,为未来的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激发学生追梦和圆梦的勇气和热情,从更高的视野关注未来,对初中生活甚至整个人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对个人的成长历程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培养人际交往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就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该课程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融入了人际交往、文明礼仪、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解决人际矛盾与冲突、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给予了许多建设性的指导,填补了以往课程在人际冲突解决能力方面的空白。落实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树立平等意识,学会与人为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回避人际冲突,甚至可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冲突作为课堂学习可探讨与对话的话题,并在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素养。例如,学习七年级“友谊的天空”, 以“你和朋友发生过冲突吗?为话题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直面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进行深度对话,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故事,但不要写上名字,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故事,共同寻求有效的方法与对策,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人、欣赏他人,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我们还可以整合七年级“师生情谊”、“在集体中成长”、九年级“文明与发展”、“和谐与梦想”、“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解决各种冲突问题,从我与自我、我与同学、我与异性朋友、我与老师、我与父母的交往,上升到我与国家、我与世界的关系,培养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正确解决人际矛盾与冲突的策略、方法与技能,在追求真善美中真正做到诚信、友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校园,深入人心,照亮生命,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