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以来,音乐教师为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不足,在追求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追求人文、地理、历史等综合内容的融合,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缺失了音乐教学所特有的音乐性,迷失了音乐教学的方向,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得到培养。什么样的音乐课是有内涵的、能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初步尝试了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低段音乐教学相融合,在轻松快乐、循序渐进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应用奥尔夫理念,让学生轻松自然体验音乐节奏要素
第一阶段,从词到句的生活语言节奏训练
奥尔夫提到,学习说话就是学习节奏,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乐句,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表达。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还比较弱,我们的节奏训练可以从单个字开始,逐渐扩展到几个词,再到一句话。同时,低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较少,语言训练可以从简单常见的问好开始,逐渐扩展到更多的内容。
师生初次见面,可引导学生用语言问好,介绍自己名字、爱好特长,组织孩子们从字词开始,手拍两个四分音符× ×节奏边说:“嗨—”“你好”“hallo”甚至方言等;孩子们依次做过字词的语言节奏游戏,再换成语言节奏短句练习,带学生拍着节拍× ×× ×说语言短句,即音乐节奏短句。如:我呀 名叫 ×× ×|,我最 喜欢/擅长 玩/做 ××|,通过不断更换语言节奏的内容,逐渐增加节奏短句的长度。孩子们做简单到复杂的生活语言节奏游戏,从已有经验开始,毫无障碍进入了音乐节奏世界。
第二阶段,将生活语言节奏的经验应用到歌曲节奏学习中
有了生活语言节奏的基础,学生就可以对音乐节奏的内在感觉自然迁移到新歌曲的学习中。
如在《我今天上学啰》的歌曲学习中,歌词描述了学生上学情景,歌词朗朗上口,与旋律节奏一一对应。歌曲基本由四分和八分节奏组成,我们可以先把歌词设计为语言节奏游戏,再过渡到歌曲的学习。如:教师用鼓击节拍× ×带学生按节奏读第一二句歌词:今天 学校| 开学 啰|我要 上学| 罗 —|穿 上 | 新衣 裳|背上 新书 |包 ×∣。熟练后,引导学生自主判断找出所读的节奏句,哪些地方是一拍一个音,哪些地方是一拍两个音。当学生能准确找出区别后,出示节奏谱:× ×|×× ×|×× ××|× ×∣,教学生认读四分节奏与八分节奏,即一拍一个音是四分节奏×读作 ta ;一拍两个音是八分节奏××读作ti ti。到歌唱环节可以让孩子们用节奏谱更换歌词进行歌唱,他们歌唱着所学的节奏,感觉很有趣,进而对节奏留下了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们进行语言节奏练习时,教师可以使用手鼓为他们轻轻击着二拍,使孩子们同时感受稳定的拍子。孩子们在语言节奏游戏中,循序渐进地体验不同的节奏,增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阶段,用步态动作表现所学节奏
学会歌曲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用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奥尔夫理念强调,动作的设计与音乐要素相关联比按照歌词含义的律动更能提升孩子的音乐能力。因此设计简单有趣的剪刀舞动作,带领孩子把左右脚交叉成剪刀样,按前前后后后的顺序跳着节奏× × ×× ×为歌曲伴奏,孩子们乐在其中,既巩固了所学节奏也协调了身体动作。
第四阶段,用打击乐替换动作节奏,感受多声节奏音效
孩子们参与了这些节奏活动,对节奏比较熟练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替代脚步的节奏,一组学生用鼓演奏四分节奏,另一组学生用木鱼演奏八分节奏,在合作学习中感受了多声节奏音效。
第五阶段,即兴创作节奏短句
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前提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即兴组合四分与八分节奏,创作两小节节奏短句做歌曲前奏,如×× ××|× ×|,两小节节奏短句做歌曲结尾。如:× × | ×× × |。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从开端到结束均由各种节奏活动贯穿其中,学生轻松掌握了四分与八分节奏。
以上五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用语言进入节奏学习,用声势练习节奏,用打击乐器运用节奏,在即兴创编节奏短句提升能力的全过程。孩子们在参与一个个难度递增的节奏训练活动时,自主灵动、积极思考。
二、利用图谱符号谱和声势,让音的高低强弱可视化
声音本身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奥尔夫理念下提倡运用各种图形谱将音乐要素可视化(如闪电形、波浪形、电波形等),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分辨声音的高低。同时,奥尔夫认为动作与音乐是有关系的,他强调音乐与动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