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
1. 数学建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启发性、思维性
建构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下传统注入式教学提出来的。因此,数学建模的建构和选取,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进一步提倡启发式是教学过程中要继承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注重思维性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深层次上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2. 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决定老师的主导作用
每一次建模教师都要求学生尽可能拿到实践中检验,并对检验结果作适当分析,以防止由于学生调查研究不足,掌握信息量不够或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或考虑问题片面性甚至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有误而导致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但教师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工作仅仅是对学生的工作做一些交流式的指导,对学生建模过程遇到的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一些建议,对学生的选题乃至学生建模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则不予干涉,不能用教师的工作去代替学生的工作。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集体参与的系统工程。教师需要针对当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探析。使学生在亲自“做”数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理智、自律的人格,诚实、求实的品质,勤奋、自强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相信,在开展“目标教学”的同时,大力渗透“建模教学”必将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路,也必将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