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整个地球。”这是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让人振奋,激发起对生活对理想的昂扬斗志。
一群刚刚踏入校门的娃娃,怀着对世界对未来强烈的好奇和憧憬,扑闪着稚气又不乏灵气的双眸,迈动一双双稚嫩的小脚,就要踏向他们自己参与设计的旅途了。这是多么有意义又让人振奋的事情!当老师郑重其事的向他们宣布“自我发展”的一系列行动计划时,他们激动得跳了起来。是的,他们要开始思索“我是怎样的?”了,他们要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了,他们要开始自主自觉地去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了。这时,孩子们需要什么?
有一个《小马过河》的寓言:一天,小马想涉过一条河,面对不知深浅的河水,小马不敢妄走,便向河边的牛伯伯求教。牛伯伯告诉他:“河水很浅,没不过脚踝。”正当小马准备涉河时,小松鼠急急地告诉他:“河水很深,我的一个伙伴刚刚被河水淹死。”面对着两种不同的结论,小马不知所措,赶紧去问妈妈。妈妈只是讲:“你试试不就清楚了吗?”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涉过了河。寓言最可贵的地方,是马妈妈给了小马一个生存的支点——那就是让小马对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然后按照自我的认识,去做自己的事。多么可贵的支点!
在一个孩子自我发展的人生道路上,老师适时的给孩子一个“支点”,他会更加自信的走向一个个成功。
给孩子一面镜子
滢滢,一个文静秀气的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课堂上,总能听到她那甜甜的充满自信的嗓音。最近,我却发现,课堂上的她发言少了,忧愁不知啥时上了她的眉梢。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她认为自己聪明不如欣欣,漂亮不如珂珂,自己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踏步,没什么进展。她还想到可能是自己不适合“发展”。
多么可爱的孩子!学完《小伙伴》这篇课文,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我们也说说自己的小伙伴,好吗?比如,我们班的滢滢同学怎么样?孩子们心直口快,纷纷发言了:
“我觉得滢滢同学学习很认真,她上课从不开小差。”
“滢滢是我的好朋友,她有一颗很真诚的心,我有什么困难她都帮助我。”
“滢滢画画很漂亮,我很佩服她。”
“我觉得滢滢很少跟我们玩,她要是能经常跟我们玩就好了。”
……
这时,我看到滢滢笑了。
我又引导:孩子们,其他小伙伴呢?
孩子们发言更踊跃了。有说优点的,有说不足的。气氛非常友好热烈。
最后,我说,孩子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的身上也都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缺点,我们就会变得更可爱了。我们进行自我发展也就是努力让自己的不足越来越少,优点越来越多。
以后,我很高兴地看到,滢滢更加开朗了,不但自己兴致勃勃投入到自我发展的行列中,还积极主动的为别人的发展出谋划策呢。
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我们知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同一班级的学生,受遗传、家庭、个人主观能动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有时会一叶障目,不能全面地看待自己,走进了自己设置的死胡同。这是他们前进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此时,老师巧妙为他们送上一面镜子,他们会一扫眼前的迷茫,看清自己的未来,踢开脚边的绊脚石,更加信心十足的走向未来。
给孩子一个微笑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因为一句亲切的肯定,能使阴霾的天空云收雨霁,使平淡的日子绚丽缤纷。
自我发展一开始,孩子们纷纷给自己定下具体的目标,而且筹酬满志,信心百倍:一双双柔嫩的小手,摩挲挥舞,大有不实现目标不罢休的气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