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以讲究含蓄为上,诗人的情感表达很少直抒胸臆,往往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可以说,“形象”是诗歌审美的起点,不能明白“形象”就不可能有审美感受。但如何让诗歌语言的“符号形象”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鲜活形象”,从而使学生步入诗意审美的境界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以为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比较简洁有效。
一、诵读吟咏体会“形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诗歌鉴赏从来都是从吟诵开始的。读诗歌,只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必将有所得,朱熹所言的“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诗歌描写的形象就能自然而然地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之中,继之才可能理解诗歌内容,品咂出其中的意境与韵味,使作者的感情、语言化作学生的感情、语言,作者鉴赏的美变成学生眼中的美。如学习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由于学生在必修课上已经接触过王维的诗歌,此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复自读吟咏,入境揣摩,然后让学生谈谈诗歌中描绘的形象给他们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有人说,通过“广漠连天的水田”、“阴翳蔽日的夏木”“自由飞翔的白鹭”、“鸣声悠啭的黄鹂”等形象,诗人把雨后辋川的静谧闲适、幽美空旷之美表现得活灵活现;有人说,通过“静观朝槿,悠折露葵”的形象描绘,我们体会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美。总之应突出学生对古诗歌的自主诵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由诵读、潜心吟咏,这样才能使诗人塑造的“形象”活跃在学生脑海中,也为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转诗为画再现“形象”
诗人用形象来思考,形象也就是诗歌意境的基础,而一首好诗就是由叠在一起的“形象”描绘出的美丽无比的画面——诗画同源本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在其头脑中直观地“再现”出来,进而感知它。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比如教王维《山居秋暝》,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它当做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着笔,用淡墨勾勒全景——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接连推出四个特写镜头——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静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衣女归来的欢声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船缓缓穿行,其中有明月、清泉、翠竹、红莲、山石构成的色彩美,又有月光笼罩下的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的动态美,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人而不见人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当然,由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限,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可能是肤浅的。这时,教者应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使之渐渐步入诗境,理解诗歌的美,享受诗歌的美,提高鉴赏水平。如《春江花月夜》,在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悟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象的基础上,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然后作简要分析,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中体悟作者对“江月永恒、人生苦短”的思索。
三、联想想象品味“形象”
诗歌含蓄抒情的特征使之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形象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品味诗歌中的形象,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例如杜甫《月夜》,教师可以抓住“独看”“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