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篇幅有限但内容丰富的诗歌,更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摆脱思维的束缚,驰骋想象,补充细节,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容丰富的画面。
四、主客相生感悟“形象”
情感感悟与共鸣是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教与学都离不开情感的激励与推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此意。因而诗歌教学必须沟通诗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被美好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寓的情感产生共鸣、交流,达到柳宗元所谓的“悠悠乎与顥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的主客相生的境界,这就是注重诗情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自身情绪,披文入情,从而使学生在感情酝酿中受到启迪,叩响学生的审美情弦。如我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一开始便极动情地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掷地有声的诗句,我平举右手,缓缓地伸向前方,眼随手去,仿佛让人看到英雄豪杰如潮涌来,这个简单的手势和表情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悠悠岁月,忽听“啪”的一声,我猛击书案,快速诵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我通过自己有感情地范读和独特的手势、表情,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赤壁雄奇壮丽的景物形象,融情入景,把学生带进一个万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锦绣山河,必然会哺育无数英雄儿女,自然引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很多诗篇传达的情感美、人格美、道德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移情现实,陶冶情操。学生在步入诗境、领悟诗人情感的同时,可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心理评价再次关照审美对象,从而获得深厚的情感享受,领会再创造的愉悦。如学习柳永《雨霖铃》,若我们引导学生以自己依依惜别亲人师友的情景来比况,学生定会重生强烈的情感震撼,这就是基于“诗物”、“诗情”而又超越“诗物”、“诗情”的绵长的情感氛围享受。
当然,通过形象感悟达到审美体验,各个教学环节并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古典诗歌的各种“美”的因素去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体验中去发现美、领悟美,让学生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逐步树立崇高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充满生机和美感的教学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