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后进生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因转化而导致的。为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后进生形成的这些原因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途径:
一、尊重和关爱后进生
尊重和关爱后进生是做好后进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做到尊重和关爱后进生,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维护后进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意志和情感。其次,在对后进生教育管理中,教师务必要克服“淡漠”、“偏见”的心理。学生最看重的,是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而最不堪忍受的,除了老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侵犯自己的人格以外,便是老师的偏见,不信任。特别是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学生,一旦得不到师生的关爱甚至受到歧视,便会极度逆反或自暴自弃,这样再多的教育都难以奏效。例如,我班的黄某,学期初,他常常欺辱同学、扰乱课堂,有时还与老师顶撞、对立。面对他的无礼行为,我没有歧视、偏见他,而是主动关爱他、找他谈心。通过谈心了解到,他的父母外出打工,仅靠年迈的爷爷在家照顾他姐弟俩的生活,虽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他的父母和爷爷很少与他沟通,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表现就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为此,我更加尊重关爱他,并发动全班同学主动与他交往并成为好朋友。在他生日那天,我组织全班同学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为他唱生日歌,给他送生日贺卡,我也利用投影为他送上特大的贺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下,黄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无礼行为没有了,学习也进步了。
二、坚持正面激励为主,抓住闪光点去表扬
后进生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但由于“光环效应”作用。这些微弱,细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的表扬和激励,对后进生是巨大的鼓舞。这能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受尊重和爱护、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切忌感情冲动,言辞偏激,简单粗暴等不尊重学生的态度。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不专心,经常不交作业,多次教育,效果不佳。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学生平时乐于助人。在汶川地震的捐款活动中,其他的同学捐款大多是三、五元,只有他捐款十元,在班会上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期末还特别为他颁发“最具爱心奖”,他领奖时兴高采烈,不由自主说,这是他上中学以来第一次领奖。通过不断对他跟踪教育,在情感、心灵相通的基础上,真诚地指出他的缺点,帮助他克服,这位学生逐渐改变了他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统一教育力量共同促进后进生进步
各方面教育要求和影响的协调一致,并连续持之多管齐下共梳,是构成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良好环境,形成统一强大的教育力量,促使后进生进步的重要条件。教师是联络和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教育班干部和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后进生,共同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自觉接受集体教育和帮助;发挥科任教师转化后进生的积极性和特殊作用;教师要主动与家庭,校外有关教育机构取得联系,互相配合。这样,就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使后进生时时处处有人疏导,有人关心和帮助。例如,班里的后进生之间大多会主动形成“友伴体”,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十分注意协调统一教育力量对这些“友伴体”进行教育,效果较好。我利用这些“友伴体”成员好动和喜欢引人注目的特点,在班中成立醒狮队,动员这些“友伴体”参加醒狮队。我经常带他们到乡村中向老拳师请教醒狮技艺,在学习醒狮时也悟到做人的道理。在醒狮队的经费上争取学校支持一点,班集体捐一点。我班的醒狮队在学校独树一角,醒狮队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并受到表扬。在醒狮的学习活动中,后进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他们受到关注和尊重,和同学们友好相处,我和他们在学习醒狮时也打成一片,对他们的教育也就容易开展。
四、培养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态度培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有助于使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化。道德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更要依靠平时的道德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实践就是平时的学习、生活,在这种实践中,学生形成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并有按照这种态度去行动的志愿和决心。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完善,是德育教育工作的起始点与落脚处。因此,要加强后进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发展的紧迫感。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