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代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其主要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Need for safety and security)、归属的需要(Need for interpersonal closeness)、尊重需要(Need for self-esteer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课堂教学要尽量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欣赏教育,当学生每取得一点儿成绩、每取得一点儿进步时,我都会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一声Great,一个惊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fully, 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们在努力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进而鼓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人在受到激励和赞许的时候,往往精神振奋、信心倍增,要多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成就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1. 课前备课准备充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通过多媒体运用具体直观的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还能使他们对事物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以便牢固掌握。
2. 运用动作演示情景。在教学中多用一些身体语言,利用姿势、手势、表演创设语言环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比如我在讲解“现在进行时”时,一边开门一边说:“I am opening the door.”或者一边擦黑板一边说:“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个时态,这样使枯燥的语法融入到生活情景中,学生掌握理解起来容易多了。教“购物”时,我会创设交际活动情景,即虚拟商场。一部分学生当作顾客,另一部分学生为店员——文体店的、水果店的、服装店的、食品店的等,“顾客”自由选择物品,和“店员”展开对话。这种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融入交际活动中的做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3. 在课堂表演中,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为一个个原本简单的小故事添枝加叶,编排出丰富、生动、有趣的内容来。学生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便会有种种让人惊叹的奇思异想。如《Go for it》(八年级上)第一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让学生自己描述并表演What do they do on weekends? Zoe是个懒孩子,每天睡很迟;汤马马虎虎地做完家庭作业,开始玩电子游戏机,被父母训斥;Joan总是围着个电视……其中的角色千姿百态。虽然语言不一定很规范但是整个表演幽默诙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三、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引起兴趣,为学生主体参与提供机会
1.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首先四人分为一组,组内讨论。小组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采用轮流提问的形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由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在全班交流时提出以待解决。
2. 组际交流,增强学生探究精神。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我会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四、激励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在这一点上,我采取了等级制的评价方式,相应的等级发给相应的小奖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例如,课文背诵流畅,错误较少或基本无错误的,听写或作业全对均可得一个“good”,满了5个“good”,可得到一个小卡片,集满五张小卡片并在卡片后写满英语单词,由组长抽查单词过关就可以得到英语本子;到期末,按照学生们得到的奖品再评选出各类先进和优秀。奖励的覆盖面要广,注重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自信心。同时,我还给学生们建立了自评表、家校互评表,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