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以赏析导读。周老师引导学生品悟朗读《梅花魂》中外祖父赞美梅花的话时紧抓住四个“愈”字和四个“最”字进行赏析导读。
师:老师刚才听你们读这四个“愈”字,感觉差不多,其实这四个“愈”字可以分成两组,怎么分?为什么?
生:前两个是写环境恶劣的,后两个是写外祖父的赞美。
师:既然如此,朗读时,你怎么读出环境的恶劣?(学生读)
师:又怎么读出深情的赞美?(学生读)
师:请看后面的三个“最”字,也能像“愈”字那样分开吗?
生:不能,因为它们都是在赞美梅花。
师:都是赞美,那能用一样的感情读吗?(不行)
师:怎样读更能体现外祖父的赞美之情?
生: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激动。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最”?(课件句子中的三个“最”字放大)
师:老师读一句,大家读一句,请跟我读!(带读:从“旁的花”到“最有骨气的”。)
4. 以真情导写。吉老师执教《詹天佑》,当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由衷敬佩之时,老师出示自己对詹天佑赞叹的排比句,然后引导:这是我的感情萌发,你又如何讴歌詹天佑呢?写的时候可以借鉴书本上的一些词语(出示系列词语)。学生动笔练写,真情话语喷薄而出。
三、阅读方法,在效“导”中迁移
我们提倡用教材,是因为语文教材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种资源,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并能凭借例子,能够举一反三,习得学法,懂得运用和迁移,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自主地汲取新的知识,丰富知识的积累。吉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首先“举一”,抓关键词,展开想象。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再由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赢得学生掌声后,告诉学生是因为老师读过《儒林外史》,知道每个人物的心思(板书:内心)。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神情、动作的关键词揣摩、想象严监生的内心世界,然后“反三”——选择一处,想象写话。学生抓住关键词把亲人说话后严监生的不同心理活动写下来。教师的“举一”是方法的引领,学生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去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了迁移,即反三。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习得阅读方法,学有所得。
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