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依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随着年级、学段的升高,学生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的要求、问题的设计有所不同,这就促使教师提问也有所不同。如《老人与海鸥》,我抓住课文是如何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教师的问题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 依据课文后的练习内容设计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教学问题时,我们要精读课文后面的习题,因为习题是对课文理解考察的一个重点窗口,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依据专题学习内容进行精心的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特别有关于指导学生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及运用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5. 依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如《少年闰土》,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和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方法;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照应以上内容,善于立足全文提出问题。
三、抓住主要问题,提问中落实六个考虑
1. 考虑问前认真钻研。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要做到有心中数。问得好与否,则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体会深不深。教师在问前应切实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这样,“砍柴”才不会耽误功夫。
2. 考虑问中的停顿。在提问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提出问题后的停顿,保证学生能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语言,不要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的停顿,等待适当足够的时间之后,再提出另一问题或继续授课,以便学生回忆、辨别、判断和理解和做好笔记。
3. 考虑问时的重点性。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只要在某些难字难句,或是估计学生一时未必看得出、读得透的地方,指点一下就行了。提问时切忌设计那种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像什么“好不好”“是不是”之类。这种一问齐答式,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是一种典型的滥问。
4. 考虑问答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要区别情况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解错的方法,及时更正,还要鼓励他以后争取机会,加强训练;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与思考收获,又要使之明确那尚未了解的是什么,促使他奋发向上;对却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谨性、正确性。
5. 考虑提问的拓展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些自己还不理解或者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想,然后求教于同学或教师。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的习惯,并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步,教学内容、教学工作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后,使每一个想提问的学生都有提出自己疑问的机会,并且也都可能得到较为具体、妥善的指点与解决。
6. 考虑问题的启发性。设计的问题应当让学生“想一想”就有“办法”。如果问得太简单、太容易,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难、太深,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不明白,也没有什么好处。提问的目的是促使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