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活用教材、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光有生活经验,而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那也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教材中好多文章都是学习写作的好范文,能让学生学到许多写作技能。同样举写《我的母亲(父亲)》为例,当学生不再为写作材料发愁时,新的问题就来了。有些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我让学生细读《我的母亲》,并让几位写作好点的学生说说老舍是怎么写的,然后反问学生:“那我们要怎么写?”好多学生都表现出领悟的样子。我不放心,把选材组材表达方式等再讲一下。学生的写作速度明显加快。批改作文的时候觉得总体不错,但却发现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老舍的“修改版”,都出现在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上。我觉得正常,他们要先模仿,然后才能创新,才能有自己的作文,现在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他们好多时候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就是有了也写不出,写不顺畅。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显得较为圆熟些,有的已能把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很好的结合来。再如《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美文,我们可让学生练习写景抒情,如定题为《清晨印象》;《我与地坛》重视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我们可让学生练习内心情感的表达,如定题为《心声》;《窗》《门》等是理性分析为主,我们可让学生练习多角度看事物,题目自选,可举例如《镜子》《钱》等;诗歌技巧性难度最高,也可让学生试试,体验一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滋味——这样,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的文体内容的的时候,也能够让学生有写作不同的的文体内容的机会,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就能得到较前面的训练,并能够从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启发,汲取养料,逐渐提高写作的能力。
3. 活用教材、读写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是综合性最强的语文活动。这一过程,学生需要调动积累,把握情感,斟酌字句,既感性又理性,既知识又能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尽量多写些。考虑到阅读内容,学生兴趣,课时等实际的情况,我们要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地开展写作活动。如讲诗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堂写小评论,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两不误,像《我读〈死水〉》;讲散文时也同样可让学生写鉴赏文章或者片段(大的整篇,小的某个语段或句子),像《〈拣麦穗〉的结构合理吗? 》《〈我的家在哪里?〉的“家”》《“月下荷塘”的启发》;讲文言文时可让学生写点精短的读后感,像《读〈赤壁赋〉有感》;甚至也让学生当一下资料积累员,像《必修2》有虚词积累,干脆让学生尝试一下积累整理资料的滋味也无不可。以上活动写出来整理出来的东西很难说是完整的大作文,而是些小短文,小片段,或者简单的资料积累。但写多了,学生的笔也就滑起来,而且对教材阅读内容的理解会更透彻,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会更扎实,个人的思想情感等在无形中也会和教材文本的作者交流碰撞,产生有益的火花,得到启示,获得教益。而这,正是趋向于我们要追求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的要求。 (见《语文课程标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