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富有思维碰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设问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情境中思考出不同的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出不同的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从而萌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参与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应提供便于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①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或以故事引入,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等,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搭桥的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②设计迎合学生口味的、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心态。③在教学中与学生成为朋友,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正确的情感目标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良师益友,又是可亲可敬的长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全面建小康实现中国梦》一课后,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是,我迎合学生口味,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班中设计了一个辩论会———我们中学生正处在做“梦”的年龄,富有朝气,富有梦想,渴望成才,请辩论“人只要有梦想,就会成功”。在活动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中的名人事迹或名言警句,然后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辩论,最后老师总结。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有一个认真自学的过程,有一个搜集材料、了解社会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发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本知识已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设问,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发挥想象的契机和时间空间。
四、加强个别辅导矫正问题行为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内在的发展潜能,但由于学生各自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从而致使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进而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上也必然会出现差异。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师取得优质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实施差异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大的提高、大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差异教育,应当容许学生在以下四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即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如果在学习活动中没有学生自己选择的余地,而是“一刀切”、“齐步走”,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的需要,也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实施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教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给优秀的学生以鞭策。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当地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把思想品德课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追求,从而提高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