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通过国际顶尖杂志上发布招聘广告,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学校目前已经引进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其他客座教授,他们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上,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
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定期选派科研骨干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定点培训。长期开设外教授课的英语强化班,通过小班教学的方式强化培训教师的英文能力,并从中择优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高等学府进修学习和英语教学培训。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种互动型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几个特点: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方法,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实质性的高水平科研合作;我国学生既能了解我国的情况,又能体验国外的科研教育及文化,有利于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外学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科研,了解我国的科研优势和文化,有助于培养国际友好人才;既能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又能使人才留在国内,减少人才流失。这一模式具有多赢性效益,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个重要的创新。
广州医科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爱丁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模式:“双导师、双学位”,就是双方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两校学位,学生需要支付两校的学费,可由导师项目资助或申请国家奖学金;“双导师、单学位”,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到对方导师所在的学校或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由导师的项目进行资助或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加强与国际大学间以及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研究生培养水平。
(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广州市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穗府[2012]38号文)提出到2015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目前仍不足1名全科医生)、2020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至少3名全科医生的规划目标。广州医科大学探索国际化的全科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全科医师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具有成熟的社区保健体系和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为了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广州医科大学从2011年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协议,每年选派全科医学导师到该校短期培训;2012年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培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广医大选派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半年,符合毕业条件可以获得两校的学位证书。以上两个项目为学校于2012年启动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和全科医疗人才,为广州市社区医疗卫生改革做出贡献。学校的研究课题《5+2+1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获得美国中华医学会资助,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与城市社区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五)联合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国际化
与国外高校或实验室联合建立科研平台,不仅促进科研国际化,还能带动教师、学生交流等多方式国际合作。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来成立了“中美肺癌联合实验室”、“中国-加拿大呼吸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哈佛-广医神经医学合作中心”、“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与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法国霍夫曼教授合作) 等协同创新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家,组成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对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采用与国外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式进行培养,促进高端医学学术交流,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学校鼓励研究生参与境外科研项目的研究。调查显示学校48%的研究生导师曾参与跨国科研课题。近几年,研究生参与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由2010年45篇,到2013年达到175篇,且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重要学术论文。
(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会议,扩大教育国际化的受益面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整体教育水平达到国际水准,而不仅仅是少数人与国际接轨。因此,在众多途径的选择中,应该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使更多研究生受益的国际化途径上,如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6]。通过参与、承办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增加高校师生接触世界学科前沿理论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广州医科大学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