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画家体制较之北宋随意的性质,给李嵩的绘画提供更多搜集丰富素材的机会,《货郎图》也应运而生,它体现了李嵩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发掘生活中的细节。李嵩将焦点集中在那些细碎的货物上,对人们往往不屑一顾的货郎担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是传统画院绘画极少涉足的角度。
李嵩(1166—1243)是南宋时期一位优秀的画家,无论是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绘画才能,特别是对物象描摹的精细程度达到近乎极端的境界。根据元代夏文彦《绘图宝鉴》记载:“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李嵩的《货郎图》,有三幅传世,画上确切记载了它们分别被画于嘉定庚午年(1210)、嘉定辛未年(1211)、和嘉定壬申年(1212),是李嵩分别在44、45、46岁之间绘画的,这正值李嵩绘画的高峰时期。
1. 宋朝画院画风
宋代立国后设立“翰林图画院”,录用画家十分严格,据《绘事微言》中引马醉狂述唐世说:“政和中,徽宗立图画博士院,每召名工,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常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得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人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
宋代画院的严谨与苛求形似的风格与宫廷等级制度的森严,生活趣味的奢华富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吻合。
其中从山水画演化出来,对宫廷楼阁进行合乎比例摹写的界画。画家借此也表达了对皇朝功绩的歌颂。《德隅斋画品》记忠恕画屋木楼阁“自为一家, 最为独妙。……以毫计寸, 以分计尺, 以尺计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