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宏观角度的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正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中新的价值诉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学校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教材对学生施教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被忽视,学生在表面“平等”的条件下,实质上却接受了“不平等”的教育,得到了不平等的发展。
问题一:采用什么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
在教育追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教育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我校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过程中考虑的问题。
问题二:如何解决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教学之间的矛盾?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40分钟,不多不少。在班级教学中,学生潜在的个体差异和集体教学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能够很快抓住重要概念、有较强的动机;但是有些学生却对理解和保持信息困难,常常表现出缺乏动力。集体教学在知识的单向传授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习差异方面,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差异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困难儿童,造成其学习困难问题的因素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则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思路与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建构的教学机制。
一、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中“分层导学”的内涵是指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以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发现为主,分层教学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目前很多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在学生分层上多数停留在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伪差异分层论。我们追求的分层是以学生个性、学习风格、智能取向为依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或预期发展的分层。合理分组是分层教学的首要问题,既要实现学生优势发展,也要实现潜能发展,因而本研究结合“同质分组”和“异质合作”的原则以动态分组为主。
二、模式的特征及主要环节
本研究主要以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为依托,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我们提炼出适用于这三个学科的共性要素,形成差异教学理念下的“分层导学”教学模式:
1.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导向。
2. 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习。
3. 依托任务实行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4. 提供丰富学习支架,支持学习者学习。
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1. 课前测量
实验伊始,各学科利用各种前测工具,如《学习风格调查问卷:你喜欢怎样学习》《兴趣调查表》《语文学习动机调查表》等量表,也综合了家长、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情况对学生的差异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依据。
前测中我们发现差异确实存在:前测虽然无法直接准确地提供学生学习分组依据,但却实实在在说明了一个事实,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老师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前测的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实验分层应该以动态形式进行。一是学生可以在众多学习方法中找出易于自己掌握的一种;二是学生可以在不同学习方式的转换中实验不同思维的锻炼,有利于思维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2. 课堂学习
(1)全班解决基础性问题
一节课40分钟非常宝贵,也非常短暂,所以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对于一些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问题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