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颖巧妙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极大的兴趣,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多媒体技术的图象显示模拟逼真,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我在教授《听潮》时,先给学生播放著名歌唱家邓丽君演唱《海韵》的视频资料,视频中澎湃的大海、汹涌的海潮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降低了课文学习难度。这样一来,我的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三、丰富想象,捕捉直觉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认知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人脑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捕捉直觉呢?
1. 通过阅读丰富想象。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通过阅读,结合课文中“卧虹”和“飞虹”等词语,体会远望这座桥就象“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的成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造形,从而丰富其想象力。
2. 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王力先生说:“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其意在说明西洋语言重逻辑分析,汉语重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强调直观感受。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正是凭借着阅读活动的经验,直观地对语言做出敏锐感受,从而瞬时性地感知领悟语言,是培养直觉、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因素。
1. 教给方法,学会质疑
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课题质疑;从课文重点句、主要内容方面质疑;从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联系方面质疑;从语气的运用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质疑。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语言朴素平淡,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人物情感,而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道:“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黑布、黑布、深青布”能否去掉?为什么?“走、探、攀、缩、微倾”这些动词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什么思想感情?通过质疑,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朴素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沉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些问题的提出,无不体现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求知,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2. 积极诱导,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后,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答;难度大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至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1)让学生找一找资料和工具书。(2)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并结合实际来分析体会。(3)让学生问一问,老师、同学、家长和周围的人。(4)让学生认真听一听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参与讨论。(5)自学时动手做一做批注。显然用多种途径灵活解决问题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拓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其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