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现代的阅读观也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一、尊重学生,提问中落实三个需要
1. 学生的实际能力的需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积累。同一年级的学生,能力也有高低之分,阅读教学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全体和个体。例如小学课文练习题中已经出现了缩写句子、修改病句等练习题,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超标”向学生分析“句子成分”这类问题,讲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学生肯定不懂。因为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产生疑问是很自然的。小学生对问题的辨识大多停留于直观和单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映在对课文的了解、掌握和理解上,就是不善于有机地联系每一个问题,从整体上去把握,从层次上去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大量工作还要放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上。
2. 学生思维规律的需要。教《将相和》,我设计出台阶式问题:(1)如果赵国只有将,没有相,赵国的命运将会怎样?(2)如果赵国只有相,没有将,赵国的命运又会怎样?(3)如果将相不和,赵国的最终命运又会怎样?这种阶梯式的提问,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的原则是:不能总是把问题抛向少数优等生回答,而是要利用提问的机会让中下生来解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中来。问题提出、要学生回答时,一定要有时间要求,可以是一排同学一个接一个补充讲;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指定某个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每个小组回答;还可以由课堂代表主持,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二、遵循教材,提问中落实五个依据
1. 依据不同文体要求设计问题。在教学记叙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记叙的要素和顺序,对不同要求的记叙文,内容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材和剪裁,突出各类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结构上要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此外还要注意抓住课文记叙的不同内容和特点来提问。
2. 依据教学单元要求设计问题。各个年级的不同单元教材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训练要求,我们在问题储备上要体现单元之间的不同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