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另外,仅仅靠课堂内学的那点知识是不够的,所谓功夫在课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文言作品的阅读。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史记》等名著,都是极好的文言文的典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强化学生的文言功力。
四、培养想象,进入意境
课堂上教师应当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篇文章,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学内容前我先讲解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他们便能带着兴趣和好奇心去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的美景是如何激起作者的思乡情,起反衬作用。
《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感到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这种方法使他们对课文更感兴趣,更受他们欢迎。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还使他们的学与思得以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甚至得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迁移,应用知识
在教《桃花源记》时,学生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桃源里的生活与外面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但这些都是虚构的。就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看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社会、家庭的变化,可采访上辈人,可实地考察等,并作好记录,大家拿到班里来交流,就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后生活也是天壤之别,这些都是真实的,从而大家会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例如:在教《伤仲永》时,组织一场以“成才的关键”为主题的辩论会,分别以“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和“先天聪慧是成才的关键”为正反双方的中心论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辩论中针锋相对,通过正反双方角色的出色扮演,完全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