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伟、刘贵华认为,所谓“生态课堂”,即是“运用生态哲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指导构建的课堂,是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体现生态气质的课堂”。民主平等、自然和谐、开放多样、整体关联、激励唤醒等概念构成了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常常出现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减退,怠于思考,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情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长远的发展。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成了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笔者以现有的生态课堂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将生态课堂理念融入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生态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应该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的生态主体,以语文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课堂环境、氛围、学生参与度为生存环境的一个多维生态系统。所以,在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这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促进三者之间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生态师生和生生关系
生态课堂建构的基础是师生和生生这两对生态要素各自要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书本为中心,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相悖的,也与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因此,要建立师生的和谐生态关系,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此,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质量观,树立提高综合素质,发挥个性特长的质量观。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欣赏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要因材施教。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教师要更多关注个体差异性,聆听不同的声音,尊重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尽可能让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一致,便于学生获得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最终内化为语文素养,外化为个人能力。
此外,师生和谐生态关系建立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理想状态即学生眼中的“亦师亦友”。所以,在现代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中,更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不仅要传道授业,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要解惑,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更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享教学相长带来的喜悦。
二、创设平等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对话式教学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对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所谓“对话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一言堂教学”而言的,侧重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其中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言语交流上,更多的是强调思维的碰撞和精神的相遇。而这种对话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话双方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并就此问题展开对话,也就是说对话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对话的形式解决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特征。因此,为创设平等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模式,我们要集中关注“问题”这个关键点。然而,就小学课堂而言,我们所研究的“对话”并非纯粹的“势均力敌”,毕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这种对话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实施对话教学的突破点放在问题设置和课堂提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