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设计了“梦想加油站”系列课程:《梦想起航》、《梦想飞扬》、《梦想成真》。通过这些主题教育,让学生感悟为什么要明确梦想,如何坚持梦想,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去实现梦想等等。梦想其实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如能唤醒学生的梦想或者目标,德育工作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导师制度:学校创造性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每个学生在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专业的老师陪伴和专业的指导。导师主要在心理、学业、交友、生涯规划、家校联系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和建议。导师与学生联系的途径是导师见面会。学校鼓励用QQ、微信等形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交流。
学生发展平台:我们坚持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大舞台,学生就是舞台的中心演员,老师就是导演,干部就是编剧。学生、老师和干部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演好学生成长发展这台“戏”。
学校着力构建学生发展平台:每年有阅读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和外国文化节,定期开展学科周活动,成立丰富多元的学生社团,在时间、师资、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
实践证明,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跳出了“管制”的思维,代替于“平台”思维,摆脱了工作的被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个性成长,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3. 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传统的“大一统”的课程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我们在办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高度重视课程建设,致力于开发丰富和可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几年来,我校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其中,国家课程(基础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并且争取通过校本化实现,比如我们通过小班化教学、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实施部分国家课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于课程与教学,我们充分关注这几点:
高度重视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课程。这提升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相关课程实现,我校成立了诸多相关社团,比如艺术社团有:合唱队、舞蹈队、啦啦操队、街舞队、绘画、书法等。科技社团有: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VR。体育社团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这几年来,我们学生在参加市区体育、科技和艺术比赛,屡获殊荣,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升了学校的荣誉,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建设一个淳朴、向上的学风、校风至关重要。
对活动课程的再思考。众所周知,美国学校极度重视体育,学校风云人物往往不是学霸而是体育明星体育尖子。创新人才往往体育水平很高,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科学根据。事实证明,四肢健壮,头脑才聪明发达。
学校艺术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成气质,陶冶情操。审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德育的过程,美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对规范行为、培养品行、增进文明功不可没。
科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课程中发现或提升自己的特长,发展优势,有利于增强信心,确立目标,这其实对学科教学哪怕对提高成绩而言也是有推动作用的。
重视学科竞赛课程。满足部分学生需要,培养拔尖人才,提升办学层次,尽快形成特色和学科优势,也是有成效的。学校成立竞赛指导中心,专职从事竞赛工作,如作文类比赛、初中数学联赛、初中应用物理知识比赛、英语能力竞赛等等权威性比赛。
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远远没有实现。智慧校园、网络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但远远没有改变传统课堂,成效也没有科学地评估。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对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学校要对未来挑战有所准备,把新技术运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增长点。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学科,才会喜欢你的课堂。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我们坚持平行分班,但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些年级、一些学科实施分层教学,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含口语)和信息学等学科,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展深度和广度,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够巩固基础,从而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