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仍以知识传授为主,综合素养仍被忽略
在2013年广州市汽车专业的发动机拆装技能抽测中发现,学生在作业准备、拆卸与安装、维修手册使用、测量、工单填写、制定维修计划、安全注意事项等要素方面进行考核时,学生普遍在拆卸与安装、作业准备以及安全注意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测量、工具使用、制定维修计划、手册使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以工单为指引,根据工单要求查找维修手册。在操作时也是按自己的习惯操作,而不是按维修手册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其次,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表现较差。对熟悉的内容能很好完成,当遇到不熟悉的任务时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在借助工具获取资讯方面表现得非常差,也反映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综合素养的培养。
2.校企合作有名无实
随着国务院、教育部倡导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职学校无一例外也都重视校企合作,意识到要搞好职业教育就离不开校企合作。因此,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但真正做好校企融合的没几家。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只是局限于学校和企业各取所需。学校为了实施校企合作,单方面找企业或者求企业合作,以满足教育部的要求,至于人才培养还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按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学校的教学过程企业不参与,而企业则只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说得更实际一点,企业就负责挑选学校的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进入企业“实习”。这样的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没有任何意义。
3.校企融合困难重重
只有真正做到校企融合,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校企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就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做到深度融合。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人手不足,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学校教师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更别说开发课程了。再加上,学生班级人数比较多,接纳学生实训学习的企业往往由于规模不够难以承受所有学生的实训学习,这也给学校教学造成很大困惑。因此,要做到校企融合实属不易。
二、
共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其本质是学校和企业主动参与办学过程,将二者资源协调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工学结合就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的过程,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有机统一。
“中德诺浩”项目是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根据自身的办学现状,结合“中德诺浩”教育集团的企业特点进行的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企业通过“汽车专业共建”的方式,将本土化的德国“汽车机电服务技师”等国际通用证书课程与国内职业学校汽车专业课程进行嵌入式套读,将职业学校现有的汽车相关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中德诺浩”汽车教育的课程。从招生、师资培训、实训车间建设标准、建设方案、实训设备配置到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管理、就业服务等全方位与职业学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技术与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
1.标准化的课程体系
国际标准化的汽车课程体系,紧密切合现代汽车企业需求。所有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中德诺浩的本土化德国HWK课程体系,并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在师资要求、实训配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