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在这些方面予以改进:第一,写记叙文,降低对他的要求,只要他能正确理解题意,完整地叙述故事,且辅以适当的抒情议论即可,不要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情感升华上对他作太高要求。第二,鼓励他多写议论性的段落或作文,并给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相信以他的数学功底和历史积累,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并不困难。第三,多利用零碎时间与他在文字上或口头上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就一个时下流行的话题询问他的想法,或者最近读了什么书,对书中的哪个人物或情节比较感兴趣等,以此巩固他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再说说陈正霖同学。在《有这样一个地方》一文中,他将笔触扩到柬埔寨的色情行业和津巴布韦的贫穷与疾病,借此企盼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婴儿不会被遗弃,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在开学第一天能按时报到,妙龄少女能够在晚上安全出行,中年人不必因为生活压力而自行了断,老年人不会一边喝着廉价假酒,一边无奈地收听战时新闻”。再比如《这件小事真不小》一文。他先写了家乡河水被一人用汽水瓶、塑料袋“玷污”的事,接下来发以这般评论:
“怎么办?这件小事都不小了。水中的鱼到底含有多少汞?我们吃的米究竟含有多少镉?生锈的铁管霸占着原来属于树木的多少山头?工厂的灰尘雾霾又赶走了多少天空的蔚蓝?这真的不小了!
而我们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大惊小怪与我何干呢?我们总是认为随手将垃圾扔入垃圾桶这件事很小,无所谓;吃饭时节约用餐很小微不足道;排队买票,扶老人过马路很小很不起眼,那么请问,什么事情叫大事呢?什么事情能够让您屈尊,抬起您高贵而纤细的手,并做一些实在的事?”
高一的学生能写出这般“呐喊”的文字着实可贵。但是他的作文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为达到扣题这一目的,痕迹很重地在文章的多处地方重复同一句话。第二,喜欢在文中直白或空洞地抒情,抒情基本上覆盖了叙述,很难感染读者,甚至读来觉得肤浅虚假。第三,除《有这样一个地方》和《这件小事真不小》两篇文章之外,很难见到他深厚的历史学科功底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于是,我给了他三点建议:首先,少直白抒情,多场景描写,即你只管负责描写,读者负责感动。其次,在叙事之后的抒情议论上多下功夫,最好能以小见大,由个别上升到普遍,再能像《有这样一个地方》和《这件小事真不小》样,有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会更好。最后,你读了那么多历史著作,能否在文中有所表现?于是,这次作文,我看到了他强健的执行力。他写的是心中的哈姆莱特,有两处尤为精彩。其一,谈哈姆莱特的“延宕”。他这样写:“首先,他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就当时而言,他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代表,还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个性特征也成为其‘延宕’的一种底色与背景:因为这一复仇计划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生与死、善与恶,都不再是简单的问题。他要整理与清算自己濡染已深的人文目光”。其二,结尾。“马克思提出过一种重要论点,即‘莎士比亚化’,也就是说‘把人变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不是单纯的传声筒’。我认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太多为了表现时代精神而创作的高大人物。但是真正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不是这种流行的在某种观念支配下的臆造人物,而是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这种有血有肉,从社会的土壤里诞生并成长起来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真正传达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脉搏。哈姆莱特的痛苦与彷徨,其实是凝聚了那一个时代的痛苦和彷徨。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大文豪本·琼生评论莎士比亚时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我想,从对于人本质的追求的角度看,这句话也在说哈姆莱特。”这两处文字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作者把平日积累与自我观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史哲的阅读积淀,写出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字。他的文中有“我”,有他所感受到的人物和社会,有思考的绚烂火光照亮读者的心灵。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