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困生”即相对于有较强能力和能力中等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显得困难重重,理解教师讲解有困难,或题目超出他们所掌握的标准形式的范围就不会解,我们把他们简称为“学困生”。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来转化那些“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
一、真诚相助,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经常面对一次次的打击,赢得的关爱又比较少,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内心很自卑,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心理,如果老师对这些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户不是满腔热情的关心和帮助,而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对“学困生”真诚相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学困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它是教育者真诚的教育情感的流露。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去“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学困生”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喜欢听老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记得学生A,刚接触他时总觉得对我充满了敌意,上课时更多的时候总在开小差,不影响同学已算是客气了,课后的作业更不用说了,“忘记了”“不会做”永远是他不做作业的理由,但他偶然的一次发言却让我感到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那是一堂数学拓展课,学习的内容是数正方体的个数,大多数学生数的方法是一层一层数,或横的、从最下面一层数起,或竖的看,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先算整排的,再加零碎的,大多数学生都到此为止,当我又提示,还能怎样观察时,稍沉默了一会儿,零星的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一眼瞧去,其中竟有他,压制着内心的激动,我请他站了起来,他小声地嘟哝着,也听不清在说些什么,我鼓励他再说一遍,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听得清。这一次可听清楚了,原来他是用“先补再减”的方法,真不简单!事后,我真诚地对他说:“你真聪明!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真了不起!”也许他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夸奖,不好意思地抓抓头皮,笑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在课后闲暇之余,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找他谈话,了解他在想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让他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逐渐同他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他就在我们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地改变,我从心底里为他高兴。
二、培养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那些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生,感到数学的丰富、生动、其乐无穷。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涣散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实物演示等形式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齐天大圣分桃的故事,好吗?”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听到要讲孙悟空的故事,个个来了精神,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到东海龙宫做客。临走时,他留下20个桃子给5只猴子平均分,但猴子们一听,都说太少了,孙悟空一听眼睛咕噜一转又说,那就给你们100个桃子,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