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作学习,使“学困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学习小组只安排一个差生。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教师又给“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通过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等生。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另外,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还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毫不犹豫地鼓起勇气举起了手,老师要善于及时的发现,给一个信任的眼神,并请他起来回答,可是由于过分的紧张,或是没想清楚,有的学生一时张不开口。老师一看这情形,应加以细致的分析,从“学困生”站起来的神色和吞吞吐吐的模样中迅速地做出判断:是胆怯,就要予以鼓励;是紧张,就要予以安慰;是困惑,就要降低难度,给予热情的提示与指点,使其拓展思路;是说得零散,就给予梳理。教师除了能做到这些,更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亮点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发言也能这样的精彩,只有这样课堂肯定才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景象。才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学习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四、分层递进式教学,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适当的分层递进式教学,给“学困生”创设一个适度的起步点,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多一些精心设计的梯度,给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创造一条可以攀登的学习之路,让他们在攀登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照顾差生现状和接受能力。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教学上应优差有别,因材施教,互相兼顾,注重实效。提问、上黑板板书应既考虑优生,又不冷落“学困生”,但对其要求不能过高,难度要适中,使“学困生”解决得了,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例如在数学作业题的设计上采取“分层递进”的模式,即针对数学中的同一个知识点设计难度层次递进的几道习题。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我设计了:
看看哪题你能行
1.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一共用了几元?
2.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还买了1瓶奶,用了9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3.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还买了1瓶奶,用了9元,阿姨找回他3元,小明付了多少钱?
让学生自己从中挑选相应难度层次的一道习题作为练习,就像“自选超市”一样,这样既可以让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照顾到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享受一点点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了较容易层次的习题之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继续向较难层次的习题挑战。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不同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不同的数学。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