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文化为视角,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帮助学生探析文化之美
1.静态动态互化,实现多向互动,完成价值推送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大方、完整地说出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的方法,能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上口语交际课时,一年级学生的优点是乐于表达,不能保持持续倾听却是他们的不足。要把自己的“废物变宝”小制作的过程有序地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课中进行听、说、评、议等交流时如何吸引他们全情投入,如何学有所得是教师特别要花心思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我开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手中变废为宝的小制作,把做法清楚地介绍给大家。老师再相机的引导他们多向提问和互动(用上礼貌用语)。第二步则是与朋友进行多向交流。第三步是现场举办一个变废为宝的小制作发布会,学生边听边选出最喜欢的作品,听后当小评委来评一评。这样达到了关注过程激活思维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可是效果也不太理想,同样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对平时口头表达力强的学生就越说越好,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孩子仍不太爱开口,参与面不广,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大班额的教学,很难做到既关注全体又照顾差异,就更别说从文化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完成价值推送了。后来,我尝试将平板电脑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改变教学的过程。在第三环节中,我先把孩子们的小制作全部扫描进平板电脑中,让孩子们走下位置去参观伙伴的作品并启动手中的平板电脑的现场投票的功能,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这下学生可兴奋了,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评委,他们拿着Pad边走边欣赏边选。这种学习工具的使用,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利用网络移动媒体具有的文本、图形、flash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的投票情境,把学习交流的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几分钟后,大屏幕中出现了票数最高的作品—一个用废旧马达及玩具盒做的会转的风扇。原来最实用的小制作最得人心。接着再由得票最高的前三位同学先来介绍。当选的孩子自豪极了,他用简洁的语言将其做法和想法向大家大方、清楚地介绍,下面的“听众”因为有投票,也激发了他们与介绍者沟通的兴趣,于是语言的实践表达得很顺利,那些平时不愿意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都敢说敢问了,增强了自信。这种网络情境教学的“静态动态互化情境”教学模式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这节课上,对老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艺术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期待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赞赏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无不融入教师自身对人类文明的独到的生命体验:环保意识、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科学精神、集合优点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既达成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又达成了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的目标。看来在口语交际课上,iPad软件平台+老师到位的引导与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
2.开设“创客”平台,激发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然而,光有兴趣,没有一定的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坚持力,就无法在科学探索中走得更远。我们的语文课要内化学生的科学意识,使他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节交际课上,我制作了一个动画版的垃圾分类的微课作为学习支架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观看,让学生对垃圾的分类方法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再通过观看最新的高科技垃圾处理器的图片与视频,让他们知道人类对垃圾处理作出的努力。他们看到科学家把垃圾变成清新的泥土、变洁白的纸张无不惊叹,再让他们谈感受,就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意识。在课后的作业中,我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都来争做“小创客”,画一画自己设计的未来的垃圾处理器并上传班级网站互动交流,培养科学想象力和科学创造精神。从孩子们的画中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创造者,他们设计的垃圾处理器能将垃圾变成天上美丽的星星,能变成新鲜的空气…… 作为一种学习工具,iPad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和设备结合,代替了传统以人为主的授课方式。这也是现在人们认知和驾驭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方式。iPad成为集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分享终端、展示平台为一体的学习媒体。新的交往方式激发了学生们交流表达的兴趣,自己现场拍摄的照片丰富了交往的内容,将以往枯燥乏味的口语交际课变得真实而有趣。更加可贵的是,学生们使用iPad进行创作的过程,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享。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