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家校紧密合作训练
烹饪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烹饪教学的核心。同时,鉴于智障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单纯的说教、视觉刺激很难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导向,规划高年级智障生的烹饪主题。
例如,我要求寄宿学生暂停饭堂的一餐,让他们在学校烹调室通过自己的劳动真正解决自己的一餐。当学生学习完“西红柿炒蛋”的烹饪技能后,他们饭餐的主要菜式就是西红柿炒蛋。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熟练掌握烹饪技能,提高自我服务的品质。
又如我特地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安排他们到饭堂帮师傅们完成洗菜、切菜、炒菜等烹饪工作,让他们在反复实践活动中熟练了技能。
我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往往是“请为你的家人准备一顿早餐;请为你的家人炒一道菜”等。对于家长,我也会通过电话、短信、家长联系簿等形式告知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请他们配合,给学生一个展显的机会。我们相信,家校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烹饪技能。
3.遵循技能训练流程,示范模仿操作应用
学生的操作技能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操作的熟练;教师可采用“示范———模仿———操作———应用”的技能训练流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这种技能训练流程,学生的烹饪技能才能真正形成。
正确规范的示范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即了解“做什么”“分几步”“如何做”。如学生在学习“蒸包子”这一技能时,先观看录像或教师的实操,从整体上了解蒸包子的整个过程。
在模仿阶段,学生要仿效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如学生在练习刀工时,先模仿练习切报纸,待熟练后才练习切实物。模仿的量必须足够,才能顺利进入下一流程的学习。在操作阶段,学生要整合部分技能,建立各技能间的动态联系。如学习西红柿炒蛋,学生要整合洗、切、炒的技能;而在应用阶段,教师要尽量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烹饪技能解决自己的饮食,从而养成常规习惯。
4.善用辅具资源支持,坚持个体差异教学
智障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在烹饪教学中照顾不同智障生的能力,我们要善用各种辅具资源,支持他们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替代性辅具。替代性辅具是指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烹饪工具,有助于以简单的操作替代复杂的操作。例如,有的学生手眼协调能力较差,不能捏紧饺子皮,导致饺子馅露出来,我便用市场上的饺子器来帮助他们捏紧;还有的学生刀工较差,不能切出均匀的土豆丝、胡萝卜丝,我便用刨刀来代替菜刀,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能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难以使用菜刀制作蒜末,我便用不锈钢捣盅来代替。学生只要具备了抓握的能力,就能顺利捣出蒜末。
提示性辅具。提示性辅具包括量杯、定时器等。例如,量杯能提示学生掌握食材的量,又如定时器能使学生较好掌握时间,以免遗忘或把握不准。这在他们蒸煮食物(特别是蒸煮较长时间的食物)时显得尤为重要。
量身定做的辅具。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在市场上买到现成的辅具,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辅具。如我班有一名学生无法运用前三指捏勺子放盐入锅,于是,我用矿泉水瓶制作了放盐器,在瓶盖上用针钻孔。学生只需握住瓶并前后甩动瓶子,就能顺利放盐入锅。还有部分学生在打鸡蛋时不能很好掌握打蛋的力度,经常将鸡蛋捏碎才可打出鸡蛋,既不卫生又费时费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将筷子削尖,首先让学生将鸡蛋刺出孔,然后沿着孔剥开蛋壳,打出鸡蛋。手部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选用较轻的竹筷子打蛋;手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选用较重的铁筷子打蛋。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