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教育浪潮的推进,核心素养在当今世界得到了普遍重视,成为各国政府推进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注热点。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古今中外都有涉及,而核心素养则是比较现代的教育词汇,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新时代要求。
一、我国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在2001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由“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为了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标志着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又从“三维目标”迈向了“核心素养”。“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以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超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构成,而“政治认同”决定学生发展的方向。
根据《201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
二、以内容为主体、以问题情境设置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价策略的构建
政治认同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立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中国公民,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目标,也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灵魂所在。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被测评者学生可能不会直接反馈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评价者又根据其外在表现特征来推断被测评者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而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但是,任何不同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对不同情境和内容设问的反应是不同的,必须找到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关联性极高的行为指标,据此来推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认同的测评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如: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使教学流程围绕着测评内容和指标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对每个学生、某个班级或群体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测评的目的。下面笔者拟以道路、理论、制度以及价值为内容,通过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设置来测评学生的不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内容指标和素养层级的界定
道路层面是指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突出党的性质和中国特色,把传承红色基因和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前沿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论层面是指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国化理论成果来自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的理解,把理论产生的依据、现状和优势讲清楚,讲明白,不能脱离实际讲理论,要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避免不问理由的“理论强制”。
制度层面是要求学生在基本立场上确立对我国根本制度,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