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身作则,我还进行美文好段推荐工作。在班级中举行作文比赛、优秀习作展示等活动,其中我特别设置优秀片段和优美句子展示栏,这样这些活动便不再是作文优等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的习作也能被选上,从而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写作的乐趣,使学生迸发出写作的欲望。
三、扶放结合,培养动笔能力为降低写作难度,我采用“扶着写”和“放手写”相结合的办法,由易入难地逐渐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动笔写作的能力。
1.指导写作方法
由于学生的写作基础比较薄弱,写作知识与技法较为欠缺,所以我对他们的写作指导是以“范文引路”为基础的。
第一步是明确写作主题。如果写作文没有主题或主题出现偏差,就等于出行没有正确的方向。在每一次习作前,我都会让学生认真读题目要求,思考并讨论写作的主题,如记叙文主要以记叙的事情为主题,写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还可以写自己的感悟;说明文就要说明事物的构成、外形、功能等。
第二步是理清写作的条理。我告诉学生作文要有条理,明确了写作主题后,要在脑子里想好“准备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一个轮廓,完成“开头—主体—结尾”的构思,最好能列一下写作提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写作方法,我采用了“范文引路”的教学。
习作范文是一种仿写用的举例性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范文,“认识”写作的路子,从而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使学生效法、仿写作文。实践证明,“范文引路”这种扶着写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四的“笔下生辉”,要求学生观察选择身边美丽的景物,如门前的一棵老槐树、河上的一座小桥、公园里的一座假山……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用一段话进行描写。教学时,我出示范文《我爱家乡的杨梅》,与学生们进行共读欣赏,通过交流明白了这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第一段概括介绍家乡的杨梅,中间二至四段分别详细写了杨梅的形、色、味,最后一段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接着我便让学生讨论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写什么内容,学生根据我们当地的实际,纷纷提出可写家乡的荔枝、龙眼、香蕉等。然后我以“家乡的龙眼”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把一些本文的关键词有次序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提醒进行补充写作,可以说是进一步降低写作难度。通过范文引路,对大部分的学生有示范性的帮助,打消了他们对写作的恐惧,不但令他们有话可写,激发写作欲望,还增强了孩子们写作的自信心。
2.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离不开素材,好的素材是写作者对手头和头脑中已有资料进行梳理、组合加工出来的,是丰厚素材积累的结晶。但学生们往往没有积累素材的意识,他们头脑里的素材库存极其有限,所以往往不知道作文写什么,以为作文就是靠冥思苦想想出来或写出来的,跟自己的生活没什么联系,写作时常常“无可炊之米”。由此我决定帮助他们丰富写作的素材,为写作降低难度。
(1)增加生活体验。儿童天性活泼,爱玩好动,喜爱游戏,我便找时机组织各种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尽情活动,快乐游戏。这样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一人一事,一玩一动都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
(2)提供文字或图画资料。在写作时我们常常会遇到“材”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这就是要写作时,所知道和掌握的材料却有限,以致无从下笔。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有时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字资料作为补充。如观看电影《隐形的翅膀》后写观后感,我先让学生讨论概括电影的主要内容,又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悟,提炼出“身残志坚、坚持不懈、理想”等主题,相对应提供相关的名人名言、例子等,给学生一个写作的参考。
(3)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在教学作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捕捉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动情点”。有一年,学校举行大型感恩励志演讲,主讲老师一句句抑扬顿挫的话语,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勾起了在场所有师生和家长的感动,会场上那与父母、老师的感恩拥抱,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在当天的语文课上,我便让学生回顾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思想感悟,动笔写下来。
在此过程中,我由开始的“扶着学”到逐渐放手,让学生们多纬度地参与写作活动,一方面丰富他们的体验,从提供素材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行积累素材,一方面教给写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总而言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实实在在地用真心去期待,呵护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并通过巧妙的引导加以点拨,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才能兴起他们写作之兴趣,才能使他们笔随心动,爱写、乐写,写出自我的精彩。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