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区配套幼儿园更是我国幼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也明确指出:“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社区配套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明显存在家庭、幼儿园、社区脱钩的问题。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得以产生与发展,“和”意为和谐、和平、祥和;“合”意为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二字的结合,蕴含“多个独立的要素在冲突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兼容,共存并处”的理念。幼儿园作为幼儿家庭和幼儿生活社区的枢纽,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尤其是作为小区配套幼儿园,家、园、社区三者的联系非常紧密,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多,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矛盾,因此,在社区配套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家、园、社区”三位融合的教育文化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基于对“和合文化”的理解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定义了我们幼儿园的“和合文化”,“和”指和谐、和乐、和睦;“合”指合心、合力、合作。其中“和合”包括多方面的联系,幼儿园与社区之间、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区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儿童之间等等,这多方面下的“和合”形成一股“和合”之力,产生“1十1十1>3”的化学作用,有力地推动社区配套幼儿园的教育文化建设。
一、社区加强建设,提供社区配套幼儿园优质的共存环境
社区加强自身建设,既是优化和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还是为配套幼儿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早在建园初期,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遭到排斥与抗拒。社区质疑幼儿园教育,抗拒与幼儿园有任何合作,两者的关系不“和”,力量不“合”。在“和合文化”理念指引下,我们逐步改善两者的关系,从质疑到信任,从抗拒到合作,共同塑造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将社区打造独立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教育生态环境、重视社区教育和文化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壮大教育志愿服务团队三个方面作为落脚点,展开社区建设,提供社区配套幼儿园优质的共存环境。
1.打造独立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教育生态环境
社区通过合理规划,为社区配套幼儿园打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首先,社区应按照规范标准建设独立的园舍办学空间,选取适宜的地理位置,园舍布局合理。其次,社区应积极规划、搭建开放性的教育资源,配套一定的文娱场所(健身场馆、图书馆等)、绿化带等。最后,配套幼儿园与属地周边的教育资源(幼儿中心、托管所、学校、教育机构等)形成核心辐射带,扩大幼儿教育的空间,打造开放、接纳、共融的教育生态环境。社区加强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还优化整合了社区的教育资源,为社区配套幼儿园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
2.重视社区教育和文化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是幼儿生存和成长的地方,它的精神面貌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街道、社区应与配套幼儿园紧密联系,为保障园区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残障儿童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其次,社区定期发放宣传材料、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定期举办“育儿讲座”、开办“社区教育公益课堂”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地指导家长掌握育儿方法、帮助家长了解亲子教育的意义。最后,社区与配套幼儿园合作互动,举办“六一艺术表演展”“社区敬老服务日”“社区手工义卖活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多样化的特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还为幼儿提供了文明生活的土壤。
3.壮大教育志愿服务团队
社区配套幼儿园作为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