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区配套幼儿园主动建设,创建“家、园、社区”交流平台
社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家、园、社区”三位共融共育的中心,对促进社区、家庭的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促进家、园、社区的和谐,形成和乐、和睦的氛围,达到合心、合力、合作的目标,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家、园、社区交流平台。社区配套幼儿园主动落实教育文化建设,争取多途径、多手段创建“家、园、社区”交流平台,具体可以从选择多样化的交流切合点,丰富家、园、社区交流的路径以及制定简单有效的交流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来实现。
1.选择多样化的交流切合点社区配套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建设、课程活动、教学科研等均是家、园、社区交流的切入点。一方面,配套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进园。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共同参与课室主题墙的布置,参与美工区的劳作活动;家长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的优势,可以把专业宣传带进幼儿园课堂,如用电安全、运动安全、卫生习惯养成等;甚至是尝试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结合课程活动,邀请社区绿化维护人员进行园区生物角的种植方法分享,或者科普社区绿化带的植物。这些延伸性很强的交流内容,为家、园、社区合力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切入点。
2.丰富家、园、社区交流的路径
社区配套幼儿园借助信息化手段、特色课程、家长委员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为家、园、社区合力开展文化建设提供更多交流的可能。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家、园、社区信息互动不仅可以采用家园合作创办园刊,开设幼儿园网站等,还可以借助移动技术,运营微信公众号,介绍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定时更新幼儿成长动态,推送家、园、社区的活动信息。
3.制定简单有效的交流保障制度
一方面,社区配套幼儿园可以借助节日、特色活动为契机,与家长、社区一起参与计划的讨论与制定。例如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里,针对节日特色组织传统文化活动,邀请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多提建议,合力策划、布置和组织。另一方面,幼儿园增设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交流记录册,增设意见信箱,方便及时地沟通,构建和谐、和乐、和睦的氛围,家、园、社区合心合力,共同合作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家庭参与建设,促进家、园、社区共融共育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的重要纽带。有些家长也许会质疑幼儿园教育的专业、抗拒新教育思想、固化自己的旧传统思维,因此,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文化建设,支持社区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家、园、社区的三位融合。
1.借助社区文化活动,创设家、园、社区合作机会
幼儿园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定期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长讲座、育儿经验交流活动等,创设家、园、社区合作机会,提升家长自身教育水平。社区与幼儿园合作互动,举办“育儿知识竞赛”“育儿教育沙龙”等活动,不仅使提高了家长自身育儿能力,更新育儿观念,还能更好地改善幼儿家庭教育,实现家、园、社区合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目标。
2.借助家长委员力量,引领家长、社区信任幼儿园
家长委员是家庭、幼儿园、社区共融共育的桥梁,是幼儿园开展工作最得力助手。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点带面引领家长、社区信任幼儿园。如主动做好家长、社区的解释工作,主动按本班家长的特长、专长分工分派任务,主动组织家庭小组活动,主动提供资源为幼儿园和社区服务,协助组织家庭教育网络论坛,协助创建班刊园刊。
3.借助幼儿园的亲子教学活动,拉近家、园、社区距离
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教学活动,如“亲子制作”“亲子游园”“亲子读报”“亲子表演”“亲子探索”等,不仅有效发挥幼儿园自身环境的教育功能,还能促进家、园、社区共育,增强家长对幼儿成长的参与度。借助“主题评价表”“幼儿成长档案”“家园园地”等手段,幼儿园与家长、社区保持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幼儿的成长变化和发展动态。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