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小学艺术教育,尤其是在各农村小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学校艺术课程被挤占现象严重、艺术师资队伍缺乏保证、学生艺术学科基础差等问题。面对这一现实,学生个体对艺术的基本学习诉求尚未得到满足,谈何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呢?
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艺术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做到开足、开齐、开好艺术教育课程,提高艺术教育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美的熏陶,发掘潜能,提高艺术素养,个性得到发展。为了有效落实艺术教育课程,我校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双管齐下,开展艺术课程与活动
1.开发特色艺术课程
《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而且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学习线描,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有着其他画种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所用工具较简单,很符合我校的校情和生情,因此学校美术学科把线描画作为特色课程。
首先,通过实验班试行线描画教学;再进行全校推广,开发了各年级的校本教材《会说话的线描》,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施线描画教学;最后,把线描画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了美的熏陶。
同时,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展出学生的线描画作品,如编印《会说话的线描之线描画作品集》等,让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
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既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书法、线描画、色彩画、竖笛、合唱、舞蹈等艺术类兴趣小组),组成各种团队(如学校竖笛队、舞蹈队和合唱团),彰显了艺术教育特色,为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提供了最佳温床,并让学生在发展特长。
学校通过召开艺术节、体艺特色进课堂展演活动等形式,搭建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家乡梦”“中国梦”等主题绘画比赛,展示师生艺术教育的成果。让每一个孩子从中激发艺术的兴趣,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的目标。
此外,为保障和规范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制定了《学校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从上课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效果都有明确的要求,同时还会对负责的老师和成员们进行考核。
二、创新思维,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陶行知先生曾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换言之,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在学习中成长,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
艺术课程也不例外。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课程中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以往的教法,立意创新教法,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从正确的引导,围绕其兴趣来提高创新能力。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艺术课堂上,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并大胆地去展示自己,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满怀信心去演绎自己的角色,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如,在线描画课堂上,美术教师通过自主预习、自由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绘画主题产生浓厚兴趣,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大胆地尝试动手画,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少学生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画出了美妙的绘画作品。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欣赏、评价自己的“杰作”,再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评价,同时讲述自己在绘画时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用简练的手绘线条夸张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
总的来说,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之感受到艺术的美妙,被其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其潜能,实践创新能力自然就大为提升。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