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度完善奖惩分明
自我管理依赖于制度建设,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远远胜于制度本身。班级制度形成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以及班级管理的需要。班级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认可,同时能够反映老师的价值取向和班级管理的价值取向。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
首先从学生每天进校门的那一刻开始,一举一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纳入到评价制度中来。每一项制度尽量细化和量化。
每一项制度的制定要依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标准,结合本班的实际,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
制度一旦形成,老师或班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评价每一位同学,公平公正地加分或减分。如有超出标准的加分或减分,都必须由教师和班干部讨论通过。
四、科学评价荣辱与共
有了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评价制度,如何让缺少经验和缺乏管理能力的小学生干部做到准确、有序、常态地评价、登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所以培训小干部显得尤为重要。
1.分工明确。每组分别有一个组长和一名副组长,负责管理小组中的各项工作,例如:收作业、值日、课堂表现、课下纪律等。正组长主要负责检查、评价、评分、登记前一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副组长主要负责检查本组的作业收发及分数登记。每天有一名值日班长,负责对班级一天的具体工作的监督、总结。
2.及时登记。班级的管理以八个合作小组为单位,把学校的“文明”班级建设、日常行为规范、甚至每次的考试成绩、每一项活动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融入这个管理模式中,那么除了要求组长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外,设计简便可行的登记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登记表示例见图4)
3.总结评比。为了登记更准确及时,也为了让正副组长互相监督,后组正组长和本组副组长各项登记的分数必须一致。每天反馈,一周总结,定期评比,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并进行奖励。
通过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学生在团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在为小组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也在为班级共同目标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的任务与目标,既有较强的凝聚力,也有较强的战斗力,促进集体建设的发展,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