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而小学教育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会相应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项目进行。我校经过研究,确定了研究的主题是“农作食品安全”。
一、选题基础,初期研究
最初,我们从师生喜爱的“开心农场偷菜游戏”中得到启发,并依据“做中学”理念,我校把知识的获得与真实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联系起来,借助我校与市农科院合作,在学校内建起农作生态基地的契机,通过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育策略,我们确定开展以农作科学体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同学们的自我发展,也为我们昌岗东路小学争创国际生态学校奠定基础。我校具体分校内和校外两步走,进行初期的农作实践研究。
1.在农科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拓视野
观摩学习。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帮助师生掌握科学种植的技能与方法。2012年1—6月在广州市农科院花都基地建立了实验田,每月由家长义工带领孩子们到基地活动,内容包括参观高新技术的农产品,观摩水稻插秧技术等。
体验实践。在专家的指导下检验所学知识,及时掌握正确农作方法。同学们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把十几种农作物的种子逐一分类,亲手摘桑果,动手拔萝卜,认识各种农作物的可食用部分,进行简单的田间农作。
培养情感。借助农科院的自然环境,培养师生美好情感。农科院清新的空气、宽阔的视野、新奇多样的农作物、绿色环保的无公害农产品牢牢吸引着师生、家长们的目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
2.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农作科学体验
阵地建设。为了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阵地建设。2012年底,学校在校区内建立包括科普长廊、雨水收集系统、每中队一块农作物实验田在内的农作生态基地,各中队建立绿色环保角,共同构建全方位的农作教育实践阵地。
农作实践。在农作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同学们每天在校内农作基地、各中课室的绿色环保角开展科学体验活动:种植、记录数据、写观察日记……
调查研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记录观察数据,分析资料数据,对下阶段农作体验,农作物食品安全的认识具有指导意义。
多方交流。学校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利用多种形式的科技环保节、科普游园会、“学雷锋社会实践日”、家长开放日等契机,以农作科学体验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全体师生、家长及社区广泛参与交流,使教育效应大大增强。
二、形式多样,深入研究
201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昌岗东路小学召开了“创建国际生态校,昌岗童心梦飞扬”科技节活动。经过学校的初期试验基础,以及学生、家长、老师的多次讨论,最后,我校确定以“农作食品安全”为我校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主题,并以此进行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地开展农作食品安全的教育活动。系列活动包括:“粤环保,粤时尚,与法同行”海珠湿地公园现场活动、“关注农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校园”生态委员会议、“共绘美丽昌岗、齐创生态校园”绘画比赛、“践行绿色生活、创建生态学校”生态委员会议及校本课程推广、“我为国际生态学校创规章”设计学校规章和口号活动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师生环境意识,传播绿色文明,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绿色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共同为创建国际生态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