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下的认知是主动的认知,也是最有获得的认知。”可见,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就有了阅读的效率,进而由读到写,一气呵成。北大温教授在全国阅读教学讲座中也提出:“PISA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为了兴趣在阅读上花的时间越多,阅读的态度越积极,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持续阅读的欲望,课内外的迁移转化自然得心应手,扫除阅读障碍,形成个性文字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文入文,情动心动
阅读课堂上的朗读对于阅读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映了学生阅读的流畅性,流畅性与理解课文紧密相关,流利意味着准确、迅速而且富于感情地阅读文章。”,借一句主题阅读创始人刘宪华校长的话作答。
读书有很多种形式,走马观花可以,细嚼慢咽可以,情感朗读可以,浏览故事也可以……如果要学生能充分思考,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容及其衍生出来的弦外之音,最好的形式就是情感朗读。只有把自己的真情融入文本中,才能真切地体会,情动而辞发,得到自己读书的收获。学生能用心朗读了,自然能用心感悟文章字里行间的信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阅读测试中,部分学生停留在浅表性的阅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过目即忘。这与课堂有着紧密的联系,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时间决定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用心,养成了真情朗读的习惯,自然对阅读产生用情朗读的欲望。从一年级起,我就注重学生课堂的朗读指导,现在我班上的学生朗读绘声绘色,以教学《雷雨》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描写了雷雨到来之前、雨中、雨后的景象,通过朗读可以感受雷雨天气的变幻。在指导朗读时,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读书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理解,朗读的训练用了整一节课的时间,雷雨前的极其静谧,雨中的滂沱气势,雨后的清新欢愉,在学生的朗读声中尽现。读后,对于课文的感悟了然,正如李希同学说:“我好像在雷雨的天气中度过了一样,很真实地雷雨画面似乎都看到了。”,这就是真情朗读的魅力。相信学生在遇到类似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也会习惯性真情朗读,对于文后的题目自然可解。
这篇课文学习后,我班练习写一种熟悉的自然现象,一段即可。此处列举李希的练笔中的一段:落日,午后的阳光懒散地洒进室内的圆桌上,失去了正午时的威风。慢慢地,它把光收拢,柔和地抚摸着大地上的万物,身体也渐渐庞大了,向西边倾斜。它的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沉,恐是怕天边的云彩染红了脸吧。
这段文字,不管是写法,还是对自然现象的了解,我都给了“优”。能写出这样的一段,不仅仅是她对本文的学习悟得,更得益于她平时的朗读水平。“心若在,梦就在”,心在文中,当梦笔生花。
三、书读万卷,下笔有神
读万卷,是对读书量的要求,有了量的积累,在量的积累上才能产生质的飞跃。2016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提到了语文素养这一新名词,而对语文素养的诠解中说“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大量阅读,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历代文化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有很充足的阅读数量,在遣词造句上,在说书论著中,都有如绕梁之音,使人反复咀嚼。阅读量和阅读的多元化都是我们班一直以来坚持的阅读要求,每个学期初,我动员家委会为班级购买一批阅读书籍,三层书柜摆放得满满的。书籍的采购范围大部分是根据学期课本相关内容的书籍,比如,本学年是五年级下学期,书柜上摆放的是《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城南旧事》等名家名篇,《小数的趣味游戏》等数学资料……学生利用下课时间,晚自习作业后的时间,以及自主阅读课的时间,争取学期末读完这些书籍。每个学期班级开两次阅读分享会,以小组为单位出两次阅读手抄报,每个学生最少写两篇读后感。五年来,班级的学生在阅读和习作方面扎实前行,得益于此,每次语文考试,成绩始终在年级名列前茅。学生参加世界华人杯习作大赛也是屡次获奖。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