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楼梦》灯谜诗教学素材
1.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节日游戏
作者:贾元春 谜底:放鞭炮字解:摧:折断,伤害,毁坏;束帛:捆为一束的五匹布,形容捆为一起的五个鞭炮。恐:惊吓,害怕。
教师解谜:放鞭炮的由来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书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人们除了在新年到来时放鞭炮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还用来庆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现代城市出于安全的考虑,已经禁止燃放烟花鞭炮了,城里的孩子想要体验放鞭炮的乐趣,在喜庆的节日可以到各地乡村去就能看到了。
本活动的流程:首先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书名,师生猜谜语,欣赏本则灯谜诗配画,观看放鞭炮的视频,理解内容,跟读吟诵,欣赏诗文之美,接着师生用彩纸或红包制作小鞭炮手工作品装饰教室环境,投放灯谜诗的图文到语言区和科学区供幼儿进行延伸学习。
2.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水果名
作者:贾母 谜底:荔枝
教师解谜:“荔枝”就是“立枝”的谐音,形容树梢上挂的荔枝果实,像轻盈灵活的猴子立在枝头上。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岭南四大佳果”。荔枝因杨贵妃喜食而闻名,使得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名句。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并可引起“荔枝病”。荔枝木坚实,深红褐色,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的木材。荔枝美味,但小朋友们可不能多吃哦。
本活动的流程:首先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书名,师生猜谜语,欣赏本则灯谜诗配画,观看介绍荔枝的视频,了解这一岭南佳果的特点,接着师生用水墨作画,绘画荔枝的美术作品装饰教室环境,投放灯谜诗的图文到语言区和科学区供幼儿进行延伸学习;亦可在荔枝盛产的季节举行荔枝品尝会,体会荔枝的美味。
3.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打一书法用具
作者:贾政 谜底:墨砚台
字解:端方:端正,方的形状;言:讲话;应:满足要求。
教师解谜: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可以流传百世,又被历代文化人作为珍奇玩物收藏。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早已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好的砚台作品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现代人多用钢笔、签字笔和圆珠笔写字,砚台主要是在写书法作品时磨墨之用。
本活动的流程:首先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书名,师生猜谜语,欣赏本则灯谜诗配画,观看介绍砚台的视频,了解砚台的特点,接着师生尝试用砚台磨墨,学习在宣纸上书写简单的文字如“人”、“大”“等”,完成的书法作品可以装饰在教室内,投放灯谜诗的图文到语言区和科学区供幼儿进行延伸学习。
四、教学要点提示
1.本教学系列活动要求教师对《红楼梦》一书有较深入的了解及兴趣,教师在进行活动时,可以按照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接受度适当取舍教学内容,为便于幼儿充分理解诗文内容,宜分四个课时分别进行。
2.四个课时的活动进行完毕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发起灯谜会活动,师生穿上汉服,制作各色灯笼,贴上谜语,猜对奖励小玩物,使整个活动达至最高潮,至此《红楼梦》灯谜诗雅赏系列活动方得圆满。
3.延伸阅读。教师待全班幼儿的兴趣都调动起来后,还可以进一步选取《红楼梦》里的小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如“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经典文学意境,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红楼梦》之美。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