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都有其本质特征。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发的、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活动。它不受外力约束,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强调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游戏的本质在于,它是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即将内部已有经验自发活动外化出来,以已知去同化外部现象,它注重幼儿的兴趣、表现过程以及愉悦情绪的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一、及时更新观念,坚定教育信念
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让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找到生命和存在的意义,鼓励和激发人的灵魂和心智。学前教育的本质更是顺应幼儿的天性,让幼儿热爱生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明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还可以怎样做会更好?
游戏与教学不是矛盾对立面,是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和谐统一的整体。幼儿教师不应盲目去追求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思考与专业判断,更不能非此即彼,因噎废食,盲目地追求低结构教学而否定高结构教学。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这是大家已取得的共识。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幼儿单方面的自发游戏,办幼儿园就成了把一群孩子圈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让他们自发生成游戏,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应天性自然发展。幼儿教师既要充分认识游戏的重要性,不轻易干预儿童的游戏,同时不能全盘否定国情现状下的集体教学的价值,更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让自己退化成简单的程序员。
二、理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游戏与教学不同程度上的结合,并非全然的“教”或“不教”,往往只是表现在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的比例不同,实现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优化整合之道在于“一切由时间、地点和条件所决定”。正如裴雷格勒斯认为幼儿游戏并非极端地分为“游戏或非游戏”,而是“更多的游戏和更少的游戏”。以此类推,教师教学也并非极端地分为“教学或非教学”,而是“更多的教学和更少的教学”。也就是说,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是动态的过程,是在“游戏与非游戏的动态移动”和“教学与非教学的动态移动”。
那么,在这条动态轴上,根据游戏与教学移动所占的比例不同,它们的关系也会有所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纯游戏。纯游戏指的是幼儿自主发起进行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没有任何的指导。例如几个孩子在角色区玩过家家,男孩当爸爸,女孩当妈妈,大家凭生活经验合作照顾小宝宝。
二是低结构化教学。低结构化教学以幼儿游戏为主,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适时介入指导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幼儿自主探究科学实验,屡次失败后经教师引导,重新调整实验材料及步骤,再次操作后取得实验成功。
三是高结构化教学。高结构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教学中,游戏服务于教学,教师借助游戏帮助幼儿理解运用从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使教学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功能。例如音乐集体活动中的音乐游戏,幼儿在教师设计的游戏中不断模仿、理解、运用、创作,循序渐进地学习新内容,并将新内容赋予个性特色。
四是纯教学。纯教学指的是只有教学没有游戏,师幼互动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幼儿听,一问一答。例如典型的讲述故事活动。
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在游戏与教学的动态轴上,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理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优化整合两者的基础,才能在实践中根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各类活动需要、幼儿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判断游戏与教学在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三、深入研究幼儿,具有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该如何去把握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什么时候该放手